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怎样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认识数学的价值。只有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正如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有些情境不一定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亲切、易 懂、自然。如在教学《代数式的值》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为我们每个年级各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5个,每个年级另外再留10个机动。假设某个年级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这时学生会先列式得出代数式(5n+10)个;然后再提出:我们学校的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各有8、9、10个班,则各应添置多少个排球?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添置的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即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5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这时适时提出: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50、55和60,称为代数式5n+10当n=8、n=9和n=10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代数式的值。又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中可作如下设计:同学们,如果你想知道上操场旁边的那几棵树有多高,可用哪些方法呢?”同学列举以下几种:方案一:“把树砍倒量”,但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案不可取;方案二:“爬

上去量”!但嫩绿的树尖怎能承受得了强壮的身体呢;方案三: “量出身高、人影、树影,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计算出来”,老师鼓励:充满智慧的办法!但需要阳光或月光的配合。“还有其他办法吗?”当大家冥思苦想,可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时,教师把握好时机给学生介绍本章将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应用。这样引入,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引入生活实际,理解新知

新课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身边的数学,更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生活化”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例如在教学《方差》时,学生对一组数据同时发生增减变化时,方差不变的性质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请了5名学生站在讲台上,让其他同学看看他们身高,若方差是2.1,现在让这5名学生分别把自己的凳子拿来,学生全部站在上面。得到了5个新的高度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还是2.1吗?又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到教室外,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让学生知道,如果空中的火线和地线如果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这么长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交呢?大家知道因为这两根电线是平行的。然后再问“那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学生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印象。教师这时让学生单独或分小组,去观察教室内外还有没有这类平行的例子,并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用图画画下来。学生经过了观察、思考、讨论,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操场直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根树之间也是平行的;两根双杠也是平行的;黑板的上下边也是平行的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这种平行的例子。比如: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运动时,两根雪橇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等等。学生会想到很多这种平行的问题,这样学

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回归生活实践,应用新知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在我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如在学习概率知识后,给学生编制这样一个题目:我们本地有一个习俗,吃年夜饭时,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谁在新的一年里有福,不过,有硬币的饺子只有一只,否则就不灵了。今年,奶奶在60只饺子中的1只里放了硬币,并给每人盛了15只,结果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没有吃到硬币,被奶奶称之为“宝贝”的我却吃到了。请根据上述信息,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若此游戏具有公平性,吃一只饺子能吃到硬币的概率是多少?“我”能吃到硬币的概率又是多少?(2)事后了解到:之所以“我”能吃到硬币,是因为奶奶做了手脚,在此前提下,求“我”吃第一只饺子有硬币的概率是多少?并设想和简要分析奶奶做手脚的方法。(3)还是4个人共吃60只饺子,且只有1只中有硬币,请你设计一个办法,能使妈妈和奶奶吃到硬币的概率都为三分之一。

总之,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努力使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变禁锢、封闭的初中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数学大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