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谁知道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具体步骤

孟德尔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学中的显性与隐性原理。在实验中,将紫色豌豆与白色豌豆杂交,结果呈现出从紫色到紫色与白色相间的过渡,最终全变为白色。孟德尔观察到这些现象,提出了相对性状存在显性和隐性的理论。尽管实验结果并非完全一致,但这一理论奠定了遗传学基础。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原理,孟德尔假设豌豆花色的决定因素存在于细胞中的颗粒性遗传单位,即遗传因子。他认为,在身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单个存在。以豌豆花粉为例,遗传因子单个存在;在豌豆的根、茎、叶等身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这表明,可观察到的花色是由相关遗传因子决定的。

用R表示红花遗传因子,它是显性;用r表示白花遗传因子,它是隐性。因此,红花与白花杂交实验可以解释为:红花×白花(纯种)RR×rr(身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R和r(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单个存在)→Rr(杂种)红花。杂种的遗传物质由R和r组成,因此后代(子2)可能会出现白花(rr)。

这表明,隐性遗传因子在从亲代传递到子代的过程中,可能不会表现出来,但它是稳定的,并非消失。现在,遗传学中将这种遗传因子或遗传单位称为基因。研究基因的科学就是遗传学,基因学说是现代遗传学的核心理论。

孟德尔认为,遗传单位(基因)具有高度稳定性。显性基因和相对隐性基因在共存时,都保持着稳定性,不会改变性质。例如,豌豆的红花基因R和白花基因r共存时,彼此不会因相对基因而发生改变,在代代传递中,R和r都能保持自己的颜色特征。

这种观点与长期流传的融合遗传理论相对立。融合遗传理论认为遗传因子或遗传物质相遇时会相互混合,形成中间类型。根据此理论推断,甲乙杂交将产生混血儿,甲的遗传因子和乙的遗传因子变为中间类型,如同两种液体混合。在豌豆的红花遗传因子R和白花遗传因子r相遇时,融合成为新的东西,R和r不再存在。

显然,融合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它缺乏科学事实的支持。它只是一种推测和猜想,无法解释所有遗传现象。中间类型确实存在,是相对基因相互作用产生的性状,基因本身并未改变。例如,红花紫茉莉和白花紫茉莉杂交,子一代的花为粉红色。而子二代中,粉红色茉莉的后代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性状:粉红花、红花和白花。

从豌豆实验中可以看出,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它们之间存在区别,不能简单地将现象等同于本质。豌豆作为自花传粉植物,通过闭花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干扰,因此在自然状态下多为纯种,用豌豆进行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易于分析。

孟德尔的实验揭示了遗传学中的分离现象: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这一现象强调了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此外,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孟德尔还发现了自由组合现象: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这一现象进一步说明了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