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鸣涧基于钢琴与合声的创作体验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8:20:47
徐鸣涧的音乐之路始于童声合唱团,随后在北京市四中合唱团和北大合唱团担任要职,虽然受限于先天条件,无法成为一名歌手,但这并未阻碍他对音乐的热爱。高中二年级时,他初次尝试创作,谱出《飞扬的心》,为四中合唱团创作团歌。他的创作初期简单而原始,仅凭绝对音高能力、即兴弹奏和合唱经验,开始了创作的探索。
徐鸣涧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合唱功底和即兴演奏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他已创作多首作品,其中最让他满意的是为《离骚Ⅱ》创作的片尾曲《挥手作别》。这个作品倾注了他的大量时间和心思,是他创作道路上的成长体现。他深知创作的艰辛,曾连续多日通宵为《离骚Ⅱ》配乐,经历重重困难后,灵感在最后10分钟的即兴弹奏中诞生,让他深刻理解创作的价值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如今,徐鸣涧正处在风格确立阶段,他倾向于抒情细腻的慢歌风格,期望作品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随着知名度的提升,他的工作日益繁重,包括作曲、编曲和录音,但他乐此不疲,坚持认为每一份付出都是创作路上的宝贵经历。
扩展资料
徐鸣涧 人物简介 徐鸣涧,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北大学生合唱团团长、助理指挥,以原创音乐闻名。1986年2月21日出生,先后就读于北京市东直门小学、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学习。1995年就加入杨鸿年先生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2001年加入北京四中合唱团,次年任团长;2003年开始尝试音乐创作并完成第一首歌曲作品;2005年加入北大学生合唱团,现任团长。主要作品有《永远》、《挥手作别》、《飞扬的心》、《不流泪》、《出发》、《青春大概》、《遗失的地图》《微光》《转身之间》等。 他创作的《永远》捧得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最佳原创歌曲奖;他的合唱作品在一二·九师生歌咏比赛中被各个院系反复唱响;他的电影配乐伴随火遍北大的《离骚Ⅱ》为燕园学子所熟知……在北大,他的名字与原创音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