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

因为通电直导线产生的磁场分布在一种以导线为轴的同心圆柱面上(磁场方向可用右手定则判断,大拇指指电流方向,四指弯曲指向磁场方向),小磁针自然静止时是指向南北方向的,如果导线沿东西方向放的话产生的磁场对小磁针的力矩为零,不会观察到小磁针偏转的现象。

只有当导线南北放置时,导线产生的磁场对小磁针的力矩不为零才有可能观察到小磁针偏转的现象。

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导线通电后,磁场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的指向将和导线方向垂直。

扩展资料:

实验的内容

1820年4月的一天,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上课时,无意中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他突然发现了一个现象。 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在场其他人的注意,而奥斯特却是个有心人,他非常兴奋,紧紧抓住这个现象,接连三个月深入地研究,反复做了几十次实验。

显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的实验。如果在直导线附近(导线需要南北放置),放置一枚小磁针,则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磁针将发生偏转。这一现象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于1820年7月通过试验首先发现。

从判定电流周围磁场方向的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认识磁场的方向性及磁感线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了解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磁感线,以及条形磁体和马蹄形磁体磁场的磁感线,进一步认识磁场的方向性。

奥斯特实验的缺点

奥斯特实验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1820年奥斯特做此实验前,人们对电和磁的认识一直是单独的、孤立的,奥斯特实验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电和磁的联系。从教学上讲,能否做好奥斯特实验是学生能否学好电磁学的关键。

但教材对此实验的设计效果并不明显,用导线将电池的正负极直接连接并放在演示磁针的上方,会发现磁针几乎不动,很多教师采用将演示磁针换成微型磁针来做此实验,通电后磁针转动但转动幅度仍不大。

此种改进虽勉强可行,但降低了实验可见度,教师的演示有蜻蜓点水之感;再者用电池做电源,由于发生短路,用过几次就要更换电池,造成较大的浪费,因为学生电源有过载保护,也无法用学生电源代替电池做实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斯特实验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