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期有中国这个名
- 培训职业
- 2025-05-07 00:58:23
在古代,"中国"一词通常指代帝王所在的都城。例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提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味着关怀都城内的民众,从而安抚四周地区。此时,"中国"指的是京都,"四方"则指京都外的地区。在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人眼中,周、鲁、齐、晋等黄河流域的国家也被称作"中国"。这一时期的"中国"与"中原"含义相近。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所指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指代整个国家的专有名词,与古代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中国"的称谓也反映了天地中心的思想。周成王时期,采纳周公的建议,在洛阳建立都城,这一地点被视为天地的中心。因此,"中国"这个名称也体现了这种意识。周室王畿周围环绕着四夷,四方诸侯则构成了内环,这种政治格局便是"中国"名称来源的一部分。在德语中,"中国"除了用China表示外,有时也用Mitten Land,即中央之国,这个称呼与"中国"的本义相符。
历史上,"中国"这个名称最初只是一个地域或文化的称呼,并不是国名。先秦时期,它指代的是位于众多国家中央的国家,四邻则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个时期,"中国"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其领域也不等同于当时的国家领域。与"中国"同时使用的名称还有"四海"、"天下"等。
到了春秋时期,"中国"这个词汇已经与蛮、夷、戎、狄相对使用,指的是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这个阶段,"中国"的含义已经扩大到包括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春秋三世说"中的"天下"与"中国":在《春秋》中,"中国"一词经常与蛮、夷、戎、狄相对使用。春秋前期,"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而《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分别代表着衰乱之中、升平时期和太平时期。尽管这一理念并非历史发展的实际轨迹,但它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周礼的形成则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国家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则成为蛮、夷、戎、狄集团的一部分。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