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来历是不是数也数不完。
- 培训职业
- 2025-05-03 22:02:47
筷子的诞生,有一个传说。
大禹受命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舍不得耽误时间,便总是在野外煮食。
一次,他在野外用陶锅煮兽肉时,因汤水沸烫而无法抓食炖肉,他便折来树枝,用之夹肉食之。
久之,便练成了以枝取食的本领。
部下见之,纷纷效仿,这样便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当然,任何传说都是经过加工的。
大禹创造筷子的故事也不例外,它只是将人民上百年的制筷过程,集中到了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
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却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所以,筷子应该是在夏朝诞生的。
因为到了商朝,筷子已被普遍使用。
《史记》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唏。”
殷纣王即位后,命人为他琢象牙筷。
贤臣箕子说:
“象牙筷不能配瓦器,要配白玉杯。白玉杯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配山珍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穿粗葛、住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纣王不听箕子劝告,终因淫奢而亡国。
西汉食案与竹筷(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筷子最开始叫做“箸”。
先秦祭祀时,常在煮熟的食物上,插一双竹筷,以便祖先享用。
煮和者,在古代是同一个字,于是人们形象地创造了一个字——箸。
后来虽然也叫过“梜”或“筯”,但终不及“箸”来得形象,故宋、元、明皆统称为“箸”。
“人陆容所著的《菽园杂记》记载:
“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吴中多水泽,舟楫往来频繁,但“箸”字与“住”同音,船家最怕抛锚停住翻船,便将“箸”改为“筷”,以求“快”行。
筷子在中国为何压倒了刀叉匙
先秦时代,匕(勺子)箸分工十分明确。
《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就是说,筷子是专用于夹取羹汤中菜食的。
《礼记》中还有一句“饭黍毋以箸”,就是说,吃黄米饭不能用筷子。
先秦及以前,吃饭基本用手抓。
《礼记》还有“共饭不泽手”的记载,所谓“共饭”,就是把饭盛在大器中,供席上抓食。
汉《邢渠哺父图》:握箸哺父
那筷子是怎么成为主要餐具的呢?
一是食物和饭太烫。用手抓,心急就吃不了热豆腐。二是炒菜的普及。烹饪食物时,主辅料已经切碎,
正是因为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所以,筷子在通用性上压倒了刀叉匙。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