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话有“三愆”,不可不知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0:53:12
说话,是人类的本能,是人际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方式。谁都会说话,但说不说,怎么说,以及什么时候说等,效果却大不同。
侍于君子有“三愆”
《论语?季氏》中,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所谓“三愆”,也就是与地位较高者谈话时最容易犯的三个错误。
“三愆”的学问是很实用的谈话修养。不仅适合跟君子谈话,几乎所有的谈话都适用。
杨棋焜摄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没轮到你讲话时,你抢着说,这就犯了“躁”的毛病,这种情况在谈话时最常见。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名叫虞翻的骑都尉,心高气傲,说话不分场合。有一次,降官于禁被孙权放出后和孙权骑马并行,孙权本人并不介意,而虞翻却大骂并用马鞭抽打于禁,孙权心想:即使于禁无礼,我还没说你亦不该大呼小叫,眼里还有我孙权吗?
后来,孙权在船上宴请众人,于禁听到音乐后,失声泪下,虞翻又插嘴:“你不要假装伤心,好让我们放了你,痴心妄想!”孙权对此极为不满。孙权让于禁与他并行,并在宴会上露面,自有孙权的道理,哪里容虞翻插话。
还有一次,孙权和张昭谈论神仙,兴趣正浓,虞翻又插了一句:“谈什么神仙呀?他们都是死掉的人,世上哪里有神仙?”这等于批评孙权、张昭无知,至此,孙权积怒再难平,于是把虞翻流放交州。
下一篇
上海初中数学竞赛如何报名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