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苏轼写明月几时有的背景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背景:在中秋节那天,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在这首词中,他以明月寓意思念胞弟苏辙,表达了兄弟俩自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分别以来,七年未得团聚的离愁别绪。

苏轼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请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请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尽管他辗转各地,但与苏辙的相聚总是无法实现。

在苏轼这首词中,苏轼借助明月向苏辙表达了对胞弟的无限思念之情。词中的明月几时能有?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疑问,也是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将自身对苏辙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入了词中,使这首词成为了表达兄弟情深的佳作。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情感:

1、对人生缺憾的感叹:诗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中缺憾和无法改变的现实的感叹。他通过问天的形式,表达出对人生不如意、无法完全实现的无奈。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深深的感情,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对兄弟情深的怀念:苏轼与苏辙是手足情深,他们却长久地分别。在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深深怀念,希望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诗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喜离合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态势的观察和总结。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这首词既是对人生缺憾的感叹,也是对兄弟情深的怀念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