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古代县学的称呼

古代县学的称呼是塾、庠、序、泮宫和辟雍

县学是旧时供生员读书之学校。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称庠生、生员,俗称秀才。

县学的发展:

古代设于县的地方官办学校。自汉代始,郡县均设学校,时郡国称学,县称校。魏、晋、南北朝沿置。隋文帝时曾废县学,炀帝复置。唐代每县皆置,学生名额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均由该县长官选拔。毕业生员经州试后送尚书省参加考试。

宋代各县均置学,徽宗始定增养弟子员,并行三舍法,县学上舍生经考试合格可升州学外舍。辽代县学设博士、助教,掌教学事。元代的县学设教谕一员,掌教儒家经典。生徒肄业期满,经地方官推荐,并经考核,或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明洪武二年亦置,设教谕一员,训导二员,定生员为二十人。

以上内容发展百度百科-县学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