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和家人相处,是否需要注意什么礼节如题 谢谢了

家乃国之根本,在属灵的国度中,家更是喂养小羊,彼此坚固的重要基石。保罗在传教多年后,也深切体认到家的重要性,因而在提摩太前书三章提到,人若想得监督的职分,除了本身种种德性与条件外,尚必须“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4节),他并提出“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5节) ,家对教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值得我们好好地面对这个问题。 [子女心声] 回到家,最怕爸妈唠叨不停, 却又盼望他们多理我; 尊重我的隐私权.能得到相对的公平待遇和应有的尊重。 * 对父母、长辈 .我最讨厌回家,每次回到家,妈妈总是唠叨个不停。 .不要太爱管我的私事,请尊重我的隐私权。 .不要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对我发脾气。 .别再凭心里想的,不分青红皂白就责备我,希望不要太高估我。 .看到一点点乱,就数落我一顿。 .我虽然功课不好,但希望依我的兴趣培养我。 .从不和我们沟通,从不认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总认为我们是幼稚的,错误的。 .希望他们能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我。 .喜欢与奶奶聊天,但她却常讲个不停,重复说相同的事情。 .爸爸比较严肃,妈妈比较了解我,所以有什么事我都告诉妈妈。 * 对兄弟姊妹 .常和他们吵架,不过一下子就好了。 .希望弟弟不要乱动我的东西。 .我最讨厌哥哥姊姊装着爸妈的样子管我。 .很讨厌,真希望只有我一个小孩,整天都和妹妹吵嘴,都拗不过她。 .有哥哥姊姊真好,他们能辅导我不会的科目。 .为什么凡事都得让弟妹?公平一点嘛! .弟弟比较令我讨厌,因为每次我在看电视时,他总是来烦我。 [父母心声] 孩子上了初中就变了, 说话、动作总令人感到怪怪的; 既是我的孩子,当然爱罗! 不教导、不惦念怎么可以? .到了初中就变得沉默,整天阴阳怪气的,多说几句就很不耐烦。 .对我要求不合理,却横行霸道,歪理一堆。 .小孩子长大就不是自己的,成天在外,话也不听,邻居的孩子就不会这样。 .如果不唠叨,你们会自动自发吗?我们关心你啊! .你还小,我是你爸,当然要听我的,否则会变坏,你们未出社会,不会懂的。 .翅膀长硬了,父母的话也不听,每夭不做正经事,专做些无聊事。 .爸妈工作辛苦,你要好好用功,凡事自动自发,不要那么爱看电视,没事不要和弟妹吵架。我是你爸(妈),不惦念你惦念谁? [辅导意见] 成长中的青少年思虑不周全.具叛逆性; 建立沟通管道.详细了解. 可以避免亲子对立.以及手足之间的不和睦。 子女是神所赐的产业,这份产业的成败荣枯父母需负相当大的责任,而事实上,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所做的牺牲,所付出的爱心是比天高、比地大、比海深。然而非常遗憾,父母这种苦心很少得到子女应有的回应。 社会在变,人心也在变,传统单方面的训斥方法已经不是万灵丹。儿女做错事,重要的是要他能真正明白他自己错了;痛骂一顿、痛打一顿若真能收到效果那也就罢了;若明知不能,却还是打骂一顿再说,则不无惹儿女生气之嫌。科学日新月异,社会也在进步,教导儿女的事上是否也要追求进步呢?以下提出一些方法,做为彼此的参考。找出关键,就对方立场重新考量 当两个人发生争执冲突时,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此时若能引导双方就对方立场来重新考量,往往能找出关键所在,进而彼此了解,化争执于无形。本来,人我沟通若出现了问题,反省的第一步便是先放下自我的执着,而求设身处地了解对方、尊重对方。有一对夫妻见其父亲年纪渐长,手常发抖,拿东西不稳,常将饭碗打破,便买了一个木碗,随便弄点饭菜叫他到一旁吃。过不久,他们发现儿子正努力做两个木碗,便问他做什么,他说:“等以后爸妈老时用的。”这对夫妻心头一震,以后便尽心服侍其父亲。这个例子便是透过其儿子使这对夫妻设身处地反省一下。 小孩子普遍对私有权、隐私权较没有概念,尊重别人的观念也较淡薄,因而常引起手足纷争,纯说理式有时不一定会有效果,但若能巧用设身处地的方法,不必讲什么大道理,却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以身作则,给儿女一个好榜样 父母是小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他会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建立起他初期的行为模式及思想观念。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父母,若父母所教导的,自己本身都没做到,小孩子心里面甚至嘴巴上很容易就挂上一句:“你们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我做。”相反地,若父母始终给儿女一个好榜样,在耳濡目染之下,必会对子女产生相当正面的影响。 在大家庭中,父母与长辈间的相处情形可给子女相当大的示范作用。现在小家庭居多,但若能家族常常聚会,除了联络亲情外,也有助于子女人际关系的发展。 了解对方、尊重对方,建立沟通管道及模式 代沟的形成始于沟通不良,长久沟通不良,双方的差异性愈来愈大,便容易形成思想观念的对立,话不投机,代沟从此形成。若能趁早建立起畅通的“沟通管道”,即使在知识背景、主观意识上有差距,也能藉此逐步了解对方,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争执。 定期举开“家庭会议”是其中一个不错的方法,不拘形式的家庭会议更具沟通果效。这是一个提供家中每一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与听取别人意见的机会与场所。父母在会议中不可打断、申斥,以免让家庭会议变成听训时间,而使儿女避之唯恐不及。父母只在最后或必要时提出仲裁或辅导意见。 除了家庭会议外,私底下仍当抽空与孩子单独相处,以补家庭会议之不足,毕竟有些事是不好当众说的,若能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愿意把父母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这就完全成功了。另对于手足相争,父母也可教导他们私底下自己解决,学习如何了解对方,尊重对方,并互相退让而达成和睦相处。 有效的沟通管道与模式或许会因人而异,像有些家庭藉着全家出游而收到不错的效果,这有赖于每个家庭去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 对待孩子兼顾公平性与个别差异性 这点可用一个例子来阐释:父母买礼物给儿女,人人有份是公平性;因其个别喜好有别,因此所买的礼物各有不同这是个别差异性。或许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在教导孩子的事上却常会忽略掉。 当孩子中有一个表现较差而得到父母较多辅导时,必须注意公平性。仍需拨出相当时间给其他的人并说明情况,促使其他人一同来付出关心与爱心,否则他们可能会认为父母偏心,或甚至以表现差来挽回父母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对这个表现差的人不可以同一标准来要求他,以免他长期达不到标准而产生自卑,进而自暴自弃,必须注意个别差异性,说不定他在某方面有特长,可鼓励他发挥所长。 在孩子中有一个表现特别好时,父母难免会常以他为荣,而要求其他孩子向他看齐,但此时父母仍需留意公平性,更要适时表现出对其他孩子的关心,以免其他孩子认为父母偏心; 而当其他孩子有所进步时,虽仍比不上那个表现特别好的,但仍需顾及个别差异性,要适时给予鼓励。 虽同一父母所生,在资质、个性与兴趣上出现极大的差距,这是很可能发生的,在这个时候,父母必须特别小心处理,以免因未能处理好个别差异性而导致儿女怀疑父母的公平性,如此不但父母与儿女之间形成对立,兄弟姊妹之间也易因而失和。 基督是我家之主,以祷告为交托 家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不好处理,除了以上所提之外,千万别忘记我们是基督徒,我们尚有最佳利器--- 祷告。请主耶稣来家中做为彼此之间的桥梁,将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若平时全家能常常一起同心祷告,藉着主耶稣沟通彼此的心灵,在他的大能运行之下,必能保守家庭的幸福美满。 结语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箴二十二6),青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父母有责无旁贷的教养之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少年与家人相处出现问题,自也是长年累月的结果,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父母必须耐心地教导,巧用各种方法,并为儿女时时祷告,求主亲自带领他们,早日在属灵、属世上茁壮成长,成为一个荣神益人的人。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