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图画中,为何大禹拿着那个“叉子”呢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5:27:20
我们常以"洪水猛兽"来比喻极大的祸害,这猛兽是残食人畜的野兽,而这洪水则是洪荒水灾。区区水灾,缘何会在古人心中的形象如此邪恶?这是因为,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文明,治国摄政最重要的在于农赋,风调雨顺能造就一方富甲,而旱涝灾害则会害得百姓流离失所。
凡是强时代,必定兴水利。在脱离工业文明的古代,治水基本靠指挥官的聪明才智,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治水能手。但他们还没有资格坐第一把交椅,中国历史上治水第一人的桂冠当落大禹无疑。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堪称家喻户晓,后世纪念的画像以及雕塑颇多。
在崇敬大禹治水功绩的同时,小解却发现了一个令人疑惑不解的细节:在所有的画像之中,无一例外,大禹的手上都拿着一把叉子,可是用叉子怎么治理水患?这事儿其实还要从大禹的父亲鲧(gǔn)说起。鲧是有崇部落的首领,被誉为"崇伯鲧",大禹能够治水就是得承于他的衣钵。
五帝时期,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帝尧也是两手一摊无可奈何:"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众人不敢接茬,赶紧甩锅给鲧:"等之未有贤于鲧者。"鲧临危受命,前后治水共达九年之久,他的治水方法非常传统,那就是"治",而且是硬治。
鲧采取古老的障水之法,在岸边设置河堤阻挡洪水外溢,哪儿的洪水肆虐,他就带人去哪儿修建堤坝围追堵截,短时间内的确取得了良效,一度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可这种方法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洪水倒是越淹越高,堤坝被冲毁者甚多,九年的付出没有解决本质问题,只是给百姓吃了一片止痛药。
就在这个时候,大禹挺身而出,扛起了治水的大任。一开始,他也学鲧那样横冲直撞,企图掌握洪水的主动权,自然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决定以柔克刚,不与洪水硬碰硬,而是借着洪水的力量予以疏通,变堵截为疏导:只要洪水不经过农田,把它疏导去哪里都行。大禹的这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效。
大禹带领部下轻装上阵,考察地理风貌,逢山开山,遇洼筑堤,目的就是把洪水引流到海里去。那么,问题来了,大禹开山和开道的工具是什么呢?没错,这就是大禹手上之物的用途所在。这不叫叉子,而是古代的一种农具:耒耜(lěi sì),可视为是如今耕犁的前身。
耒耜主要用于翻土,耒是一根木棍,耜是头部的金属,它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农具,《易经》载,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耒耜的形制有很多种,有类似于铁锹的,有像斧头的,也有如大禹手上叉子式的。大禹治水却拿着翻土用的耒耜,显然是开河道用的。
五帝时代制造业很不发达,大禹很可能是没有其他工具可用,所以才想到了耒耜。后世的画像或者雕塑之中,无不突出了耒耜的作用,都把它与大禹紧紧捆绑在一起,我想这是有深刻含义的。
首先第一点,大禹最主要的功绩就在于治水,那么纪念他必定要凸显他最显著的功绩。这很好理解,画后羿就得画射日,画夸父就得画追日,而画大禹就得画治水,这是他们的文化符号。
第二点,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对治水方法进行了改革,而耒耜便是改革的象征。突出耒耜,就是突出大禹的智慧形象,突出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小小一个"叉子",却蕴含这么多内涵,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