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这段的: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4:36:42
○江水东出江关,进入南郡界。江水自关东流,经过弱关、捍关。捍关是廪君浮夷水时所设置的关卡。弱关位于建平、秭归两县交界处。过去巴、楚两国多次交战,利用险要地形设置关卡,以互相防御。秦统一天下后,设立了南郡,从巫县以下都归其管辖。江水又东流,经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入江中。江水又东流,乌飞水注入。乌飞水发源于天门郡溇中县界,向北流经建平郡沙渠县南,再向北流经巫县南,西北流经山道三百七十里,注入江中,称为乌飞口。江水又东流,经过巫县故城南。县故是楚国的巫郡。楚国省去郡,设立县,隶属于南郡。吴国孙休时期,巫县被分为建平郡,治所设在巫城。城依山而建,周长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都靠近深谷,南临大江,原是夔国所在地。江水又东流,巫溪水注入。巫溪水发源于梁州晋昌郡宣汉县东,向南流经建平郡泰昌县南,再向南流经北井县西,向东转流,经过县北,水南有盐井,井在县北,因此县名为北井,建平一郡所需食盐都依赖此井。盐水下通巫溪,溪水因此也被称为盐水。溪水又向南流,经过巫县东。县东北三百步处有圣泉,称为孔子泉。其水从飞清石穴流出,清澈高洁,下注溪水。溪水又向南流入大江。这是杜宇所凿通江水的工程。郭仲产说:根据《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现在县东有巫山,可能是由于郡县治所迁移的缘故。江水历峡东流,经过新崩滩。这座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晋太元二年又崩塌。崩塌时,江水逆流百多里,涌起数十丈高的巨浪。现在滩上有石块,有的圆形如竹箪,有的方形似箱子,这样的石块很多,都是崩塌的岩石坠落所致,激起湍急的流水,因此称为新崩滩。崩塌的岩石残余部分,与其他山岭相比,仍然显得高耸。其下十多里处,有大巫山,不仅雄伟壮观,而且与岷山、峨眉山相抗衡,与衡山、疑山相媲美。其山势连绵,与群山相连,直冲云霄,各显其优。神孟涂曾居住于此。《山海经》记载:夏后启的臣子孟涂,是巴人的司神。巴人向孟涂申诉,孟涂会抓住衣服上有血迹的人。他居住在山上,位于丹山西侧。郭景纯说:丹山位于丹阳,属于巴国。丹山西侧就是巫山。这里还有天帝的季女,名叫瑶姬,未嫁而逝,被封于巫山之台。她的精魂化为草,实为灵芝,这就是所谓的巫山之女,高唐之姬。她白天化作行云,夜晚化作行雨,朝朝暮暮,在阳台之下。早上起来一看,果然如她所言,因此为她建立了庙宇,称为朝云。巫峡全长一百六十里,因此得名。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绵的山峰,几乎没有中断,重岩叠嶂,遮天蔽日,如果不是在夜晚,就看不到阳光和月亮。到了夏天,洪水上涨,淹没丘陵,阻断交通,有时皇帝的命令紧急传达,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其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乘奔马、驾疾风,也不如这样的速度。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则有清澈的急流和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山影,绝壁上生长着茂密的松柏,悬泉瀑布飞流直下,清泉与峻岭相映成趣,确实有很多乐趣。每当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声音凄凉,在空谷中回响,哀转久绝。因此渔夫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江水又东流,经过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是沿江步路所经过的地方。刘备被陆逊击败,逃至此地,追兵紧追不舍,刘备于是烧毁铠甲,阻断道路。孙桓为陆逊的前锋,奋不顾身,斩断夔道,截断要道,刘备翻山越岭,才得以逃脱,他愤恨地叹息道:我当年到京城时,桓还是个小孩,而现在却逼得我如此狼狈,真是到了这种地步。于是他愤慨而死。江水又东流,经过秭归县南。县故称归乡。《地理志》说:归子国也。《乐纬》说:归即夔。归乡可能是夔乡。古代楚国的嫡嗣熊挚,因残疾不能继承王位,而居住在夔,成为楚国的附庸。后来楚王命令他成为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国因为夔国不祭祀而将其灭掉。袁山松说:屈原有个贤惠的姐姐,听说屈原被流放,也来到归乡,劝他放宽心,保全自己。乡人希望她能听从劝告,因此将这个地方命名为秭归,这就是《离骚》中所谓的女媭姱娽以詈余。县城东北,依山而建,周长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据传说,这里被称为刘备城,可能是刘备征伐东吴时所筑。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的旧田宅。虽然田地荒芜,但仍然保留着屈田的称呼。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的故居,用石头垒成房屋基座,地名乐平里。故居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仍然存在。所以《宜都记》说:秭归是楚子熊绎的封地,也是屈原的家乡。屈原的田宅至今仍然存在,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江水又东流,经过一城北。城墙依山而建,长二百一十步,夹溪临谷,据山枕江,北对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长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都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峻壁立,确实是一座天险之城。楚子熊绎最初封地在丹阳,这就是丹阳城的由来。《地理志》认为丹阳属于吴国,但论者认为,吴楚两国相隔遥远,荆山一带不可能远在吴境,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楚国的先王陵墓也位于这里,这可以作为证据。江水又东南流,经过夔城南。城跨据川阜,周长一里一百一十八步,西北都靠深谷,东带乡溪,南侧临大江。城内西北角有金城,东北角有圆土狱,西南角有石井口,直径五尺。熊挚最初治理巫城,后来又迁移至此,这可能是夔国迁移的证据。《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楚国令尹子玉灭掉了夔国。服虔说:夔国在巫山之阳,秭归归乡。江水又东流,经过归乡县故城北。袁山松说:当地父老传言,屈原被流放后,突然短暂地回到家乡,乡人非常高兴,因此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归乡。也许是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才出类拔萃,地险流急,所以性格也较为狭隘。《诗经》中说:只有高山能降神,生出甫和申,确实如此!我认为山松的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因事而立证。恐怕这不是命名县的本意。县城南面是重峦叠嶂,北临大江。东带乡口溪,溪源出县东南数百里,西北流入县。经过狗峡西,峡崖龛中石,隐起有狗形,形状逼真,因此以狗名峡。乡口溪又西北流入江,称为乡口。江水又东流,经过信陵县,南临大江,东傍深溪,溪源北发梁州上庸县界,南流经过县下,注入大江。江水又东流,经过夷陵县南。江水从建平到东界峡,盛弘之称之为空泠峡。峡非常险峻,是宜都、建平两郡的界山。从远处望去,山势与岭表相交,有五六座山峰,参差不齐地突出。山上奇石嶙峋,有的像两个人相对而立,民间传说这是两郡督邮在此争界,宜都督邮的气势稍稍向东倾斜,论者认为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