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用一个字表示: 表示整个白天:( ) 表示十二个月:( ) 表示傍晚:

表示整个白天(昼 )、表示十二个月(年 )、表示傍晚(夕 )。

会意。字从旦,从尽省。“旦”指“日出”。“尽”本指“尺寸度量到头”,引申为“度量到光阴终点”(古有“一寸光阴一寸金”之说)、“度量到日落”。“尽”与“旦”联合起来表示“从日出到日落的一段光阴”。本义是白天,与“夜”相对。

年,汉语常用字,读作nián,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年成,五谷成熟,引申为一年的收成、年纪、年节、年代、每年的等义,又是时间单位,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又1/4太阳日的周期。

夕,是根据象形之法而造的一个汉字,甲骨文“夕”与“月”的字形相同,皆像初月形,金文稍简而区别于“月”,篆文文字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夕”。就其形说为“月”,就其时说为“夕”。夕的本义是“日落,傍晚。”

扩展资料:

字源解析:

一、年

年,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二者合起来像人负禾之形,表示丰收、收获等义,“人”也兼表声。

金文中“年”字的形状跟甲骨文中的很相似,只是下垂的谷穗更明显,人的腰也更弯,稍微有点变化的是人与禾连在一起。发展到小篆阶段,篆文整齐化,“年”下部的“人”讹变为“千”,“年”由此转化为形声字,禾形,千声。

其隶书字形,“禾”最后两笔以及“千”的第一笔,都变成了直线。隶变后楷书写作“秊”。俗作“年”。最初“人”头顶着“禾”的样子,彻底消失了。如今规范化,以“年”为正体。

二、夕

“夕”与“月”同源,后来分化。甲骨文、金文将“月”的字形减去一短竖指事符号,表示月上黄昏,月光不明。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略有所变形。造字本义:月亮初显的黄昏。日初出为“朝”;月初出为“夕”;月高人静为“夜”。

三、昼

意思是“白天”。字的上部是“聿”,就是笔;下部是“日”和一些线条,表示对日出和日落的一段时间划个界限,也即昼夜之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夕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