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元代的散曲包括小令和什么

元散曲有小令和套数。

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大略以元成宗皇庆、延边为界。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这是散曲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等。有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还有教坊艺人,如珠帘秀等。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

元代散曲的思想内容

1、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张可久的醉太平小令、张鸣善的《讥时》小令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元代社会中奸佞当道、百姓受难的现实。尤其是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直接冲击了至高无上的君权思想;刘时中的《上高监司》前、后套,更深刻暴露了元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腐败。

2、慨叹世情险恶,向往脱离现实生活,归隐田园。这一类作品数量众多,它们反映了元代士人们的身世之感以及他们中普遍存在的消极避世情绪。但其中也有在强烈表达对险恶世情的激愤以后表示不如归隐的作品,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代散曲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