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社会生活变化
- 培训职业
- 2025-05-03 23:47:29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经历了显著变迁。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和发展,工业化趋势日益明显;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等思想开始传入,民主化趋势逐渐增强;思想文化领域,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民主的观念日益普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断提升,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服饰:服饰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水平,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迁。辛亥革命前后,男子剪辫子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的象征,随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成为时尚。改革开放后,服饰多样化,西装、牛仔等西方服饰流行,时装表演会层出不穷,时装款式日新月异。
2. 饮食:饮食习惯承载着民族传统,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民国时期,沿海城市的西餐逐渐流行,卷烟取代了旱烟和水烟,传统食品工业也因此变革。改革开放后,饮食结构多元化,主食比例下降,副食和果品比例上升,新鲜肉类、水产品、蔬菜等随处可见。
3. 住宅:民国时期,城市老式房屋和农村茅草房普遍,沿海城市则出现了“洋楼”。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起,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提升。
4. 交通:民国时期,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为代步工具,城市柏油马路和公共交通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建多条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外,还有出租汽车和地铁。改革开放后,民用航空迅速发展,假日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新趋势。
5. 通讯:近现代,交通通讯发展迅速。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获取高额利润和控制权。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民国时期交通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改造旧铁路,新建新铁路、公路,形成了全新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民航事业飞速发展,航线、航班不断增加,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如青藏铁路等也在建设中。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