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

表达的感情及背景不同之处在于:

1、情感有别:杜甫的《登岳阳楼》表现的是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之情;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则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2、登楼时间有别:杜甫是在垂暮之年,所以表现出的感情是矛盾的;李白是在其大赦后,所以表现的一时乐以忘忧。

3、登楼人有别:杜甫是独登,自然显得孤寂,李白与友人登,自然心境也不一样。

《登岳阳楼》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扩展资料: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写作背景

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此时流放时候的不快一去不返,再则与好友相聚同登岳阳楼,心情大好,于是写下了此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岳阳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