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风筝原来叫纸鸢出现在古代什么时候为什么要改名叫风筝

起风的时节,就会看见天空中有五彩斑斓的绚丽颜色随风起舞,现代人们习惯称其为“风筝”,其实如果它们只是在天空寂静无声的飞翔,而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更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纸鸢”——风筝的前身。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这样看来我们日常放飞的风筝大多都是“只见其型,未闻其声”,不得不归因于现代人的动手能力远不及古人,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770-221BC)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纸鸢”于唐代(618-907)转化为娱乐活动,儿童放纸鸢开始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从五代(907-960)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作风筝了。

风筝在古代除了有通信和娱乐的功用外,还是祈福、吉祥的文化符号,把喜庆的颜色、图案、形状放向天空,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代寇准作诗《纸鸢》云:“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可见,风筝是集工艺、娱乐和文化于一体的休闲项目,是不是非常想体验一下呢,那就快来参加“初行家庭游定制”机构在2018.11.11组织的“武汉最美乡村小朱湾创意亲子传统纸鸢手工活动”吧,从风筝的制作到放飞,既能培养动手能力,也增进家庭成员间合作互动氛围,享受在天空下奔跑,在和风中嬉戏的乐趣。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