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黄韧带骨化症辅助检查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0:02:24
由于颈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表现与其他颈椎疾病相似,不具备特异性,因此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在X线平片上,黄韧带骨化阴影可能与椎体影像重叠,难以区分。侧位片上可见椎板腹侧或椎板间有密度增高的骨化块阴影,其形状多为三角形,如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可摄取断层片。值得注意的是,X线检查中还可能观察到其他部位和韧带的骨化现象,大约有一半的颈椎黄韧带骨化患者同时发生脊柱其他部位的韧带骨化。此外,还可能观察到其他颈椎疾病,如颈椎退行性改变、发育性椎管狭窄以及先天性颈椎畸形等。
在脊髓造影中,骨化现象通常与骨化水平一致,表现为完全性梗阻或不完全性硬阻。在X线片上,通常可见不完全梗阻的压迫来源来自硬膜囊后方。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位于颈椎椎板腹侧的团块状骨化灶,并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颈脊髓。其CT值与骨相同。进行CT脊髓造影检查时,可以观察到颈脊髓硬膜囊的受压移位情况,进一步评估受压程度。
在MRI检查中,在T1及T2加权矢状面图像上,增厚、骨化的黄韧带常表现为低信号影,凸向椎管,造成颈椎背侧硬膜囊的压迫。当颈椎黄韧带退变增厚时,在T1、T2加权时也呈等信号低信号突向椎管,但两者在形态上有所不同,黄韧带退变时常为多节段、半圆形阴影,而骨化灶则为单节段三角形影,且压迫程度更为严重。
有研究指出,黄韧带骨化灶与其他骨组织一样含有骨髓及脂肪组织,在T1加权上也可呈高信号影。对在MRI图像上呈不同信号程度的黄韧带骨化组织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发现,等信号强度区域可能标志着骨化进展期的开始。
尽管在横断面图像上,MRI显示颈椎黄韧带骨化不如CT扫描清晰,但其可以直接进行矢状面成像,除了显示骨化对脊髓的压迫程度外,还可以反映脊髓受压后的信号变化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预后。
扩展资料
继Elsberg首次报道了黄韧带增生之后,有了许多关于黄韧带皱褶突入椎管及黄韧带增厚的文献报道,人们对位于椎管内的各韧带成分异常造成的椎管狭窄逐渐引起重视。1912年,Le Double率先描述了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现象,1920年Polgar又首次报道了黄韧带骨化的X线表现,以后Schmorl、Shore、山口和小泉等陆续有报道。70年代以后,众多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随着脊髓造影、CT扫描及MRI检查的不断发展,黄韧带骨化症已被公认为一种独立的临床性疾病,并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