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飞凡主要论著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22:28:58
汤飞凡是一位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的学者,他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沙眼病毒和沙眼病的研究上。在1936年的《中华医学杂志》上,他与周诚浒合作发表了关于沙眼病毒与沙眼病的深入探讨,探讨了相关病理与防治策略,文章编号为22(10),页码为867-878。
1954年,汤飞凡与易有年、李一飞等研究了17D黄热病毒的变异,这一研究在《微生物学报》第一期(1)上发表,详细描述了病毒变异对疾病影响的发现,篇幅为31-38页。
在微生物学报1956年的第4期中,汤飞凡与张晓楼、李一飞等分别进行了沙眼病原研究的两部分:沙眼包涵体研究和猴体传染实验,分别占据了114页和15-23页。紧接着,李一飞等人继续深入,探讨了病毒分离试验,占据了25-32页。
汤飞凡等人在1956年和1957年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展了沙眼病原的研究,包括鸡胚接种、病毒分离技术的改进,以及新抗生素和胆汁胆盐对沙眼病毒影响的探讨。他们的工作被刊载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上。
此外,汤飞凡还参与了麻疹病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病毒分离的部分,该成果发表在1958年的《中华医学杂志》上。他的科研成果在1992年被转化为纪念邮票,以表彰他对于医学科学的杰出贡献。
扩展资料
汤飞凡,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并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组建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
下一篇
如何提高孩子画画水平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