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9:39:16
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行政色彩浓厚、制度不健全、开发培养人才不够、薪酬分配体系不科学、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不成熟、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战略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因素,如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劳动者素质等;也有内部因素,如组织架构、制度框架、管理理念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认识不到位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旧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和轻程序轻理性的中国文化的积淀,依靠人治的方法和非理性的管理意识,在我国企业中依然很普遍。其表现在管理工作中偏好高度集权,只见“事”不见“人”,把“人”看作“成本”,不重视人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在收入分配上,简单粗暴,习惯“一刀切”,不重视发挥薪酬体系的作用;在工作安排上热衷于“控制――命令”方式,不重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二)理论滞后,缺乏人本主义管理的基础
西方工业国家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为了适应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逐步接受了人是“社会人”的观点,并开始把管理的中心转到对人的管理上来,并由此形成了管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可惜的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历代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滞工商业的发展,工商管理思想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有所改变,但管理思想始终处于积累经验的阶段,未取得跨越式发展,直到改革开放、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管理思想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是在“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思想,按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则要求进行的,未能形成一个自己独立的管理理论体系。由于管理理论的滞后,造成观念的滞后及管理技术、管理制度的落后,制约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致使许多企业违背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开发原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表现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行政色彩浓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战略,不愿投资开发人力资源,缺乏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三)机制滞后,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由于缺乏适合中国特点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流失。比如: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分”决定人才的价值,真正的人才却因这种用人制度而大量埋没。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往往出于应付企业一时的人才短缺,不注意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引进的人才作出合理的、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职业生涯计划。
(四)投资不足,削弱人力资源竞争力
我国不少企业的经理们往往对信息技术顶礼膜拜,而对使用技术的主人却不见其然,他们认为,技术带来的不菲收益是那么明了、直接,而人力的培训却需要大量且长期的投资,况且“人往高处走”的定势有可能使自己精心培养的员工在修得一身绝技后,去攀别的“高技”,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落得为别人做嫁衣的结局。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的急功近利行为必然导致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不足,员工缺少培训,造成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削弱人力资源竞争力,成为企业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的瓶颈。
(五)定位太低,人力资源部门难有作为
受职权限制,人力资源部门与其它业务部门沟通困难,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而对企业经营的业务缺乏深入了解的机会,缺乏对企业的洞察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只能是事后的修补措施,而真正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成为一种想象,根本无法有效地实行。人力资源部的实际工作停留在主管层以下,造成考核制度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继任计划不完善等问题。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