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如何解决学生心理脆弱问题

我国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心理素质不佳,值得高度关注。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2.1 存在认知偏差

当前高校大学生也会存在认知偏差。对某一现象或虚假信息难以判断[3]。当前学生存在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缺乏独立判断思维,当面临不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或者事情时,不能心平气和的处理。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对高校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交际问题,不利于个人身心发展。

2.2 抗挫折能力低下

据调查,高校学生不良心理特征会表现出抗挫折能力低下。当面临高学术压力、情感危机和就业压力等问题时,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同学会走极端的情况,可能会自杀或者伤害别人的事情。

2.3 更多负面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时期,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变化都可能产生负面情绪。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充满情感和激情,但是是情绪波动更大,负面情绪更多。他们在晚上会出现焦虑和恐慌,难以入睡,并陷入到负面情绪的循环中。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自我认同意识相对较浅,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时,他们容易产生冲动和情绪反应。

3 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

积极心理学原理主要包括主观、个体和集体三部分内容,对于主观层面而言,又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来分类阐述心理特征;对于个体层面而言,积极心理学所具备积极特征和积极方面两大人格;对于集体层面而言,集体对积极心理起着促进作用,能够提升人们的积极心理素质。

3.1 制定干预方案

通过调查安徽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比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文理专业的学生、和是否独生子女等。了解到基本信息后,制定了合理的干预方案,最终由实施预实验、学校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的讨论确定。首先第一个活动课程使青年运动员从不同的方面理解和实现他们所有的积极心理素质,掌握和发现他们积极心理素质的弱点,然后根据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积极心理素质,培育他们积极心理素质。

3.2干预结果

通过干预训练实验后,实验组受试者的积极心理素质发生了显著变化,积极心理素质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对照组受试者的积极心理素质没有显著变化,这表明对积极心理素质培育的干预和咨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首先,干预方案的设计需要根据未来实践中的不同情况进一步调整和改进。然后,在实验干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缺席会影响干预的整体效果,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确保所有受试者都能参与未来干预过程中的所有干预环节。最后,团体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对辅导教师的喜爱和认同对团体辅导效果有重要影响。

4 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策

4.1 积极增强大学生心理服务体验

积极的心态时常感到乐观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心理课程的主动性,需要提高心理健康趣味性,同时学校教师可以将积极向上的心理学概念融入教学中。这将更进一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4.2 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积极营造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氛围,积极良好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的心理态度。在良好的氛围中,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建立完善的心理评价体系,增加相关方面的教育。与此同时,在教学阶段,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定期跟踪学生的相关变化,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教学相长,通过现实例子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在学习中,提高了高校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然后在基础学科教学中要结合积极心理教育。关于积极心理学可以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在任何时间都要灌输健康心理态度,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积极的态度;最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心理教育也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体系。

4.3 国家应引导社会成员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

积极的社会心理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高校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培育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两者相辅相成,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全体共同努力。国家应同有关部门一同努力,共同形成全社会积极的心理态度。

4.4 大学生应积极开展自我意识

大学生应该首先认清现实,正确认识自己,当大学生遇到感情和学习难题时,应该学会积极归因,冷静分析,积极思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适应负面情绪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在未来的生活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然后培养自己良好心理素质,当遇到困难和失败时,要正确分析和思考,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更好的认识到自己;最后,学生也应该学会无条件的接受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