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在当前体育家庭作业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呢

体育家庭作业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有责任在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不断的优化,帮助学生系统渐进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以及学练运动技能,然而现实情况是,体育教师对体育家庭作业存在认知偏差,缺乏“规划意识”,作业内容与单元计划、上课内容脱节,导致作业内容僵化、枯燥、单一。

例如,体育课单元教学计划为“篮球传接球”,而当月的体育家庭作业却是几组简单的原地跳绳和高抬腿,这虽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却给人以“形在意不在”、敷衍了事之感,全然是对体育家庭作业作为课堂延伸本质属性的悖离。

体育家庭作业是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引擎,培育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必须依赖于体育家庭作业的有效落实。有数据表明:分别对体育家庭作业完成效度高的学生与体育家庭作业完成效度低的学生进行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前者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方面产生的积极变化更明显,这充分说明体育家庭作业在促进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彰显体育品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往往呈现“考什么,练什么”的功利化取向,对非应试作业呈现无意识的“虚假学习”,学生在完成体育家庭作业时虽进行了运动技能和知识的学练,却边缘化了自身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育,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深度参与,对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

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校共育。体育家庭作业得不到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在于家校“共生意识”的滞后。长期以来,家校对体育家庭作业认识不一,在“重文轻体”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家长过分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培养完全是学校的义务,和个人、家庭无关。

由此,体育家庭作业长期处于教师主导的单向输出状态,家长的参与水平多停滞在以灌输、传达为主的沟通层面,造成家庭体育教育功能的严重缺失。体育家庭作业在落实阶段,家长往往用“形式化”的打卡或敷衍了事的签名替代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真实参与,家长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作业制定的决策中,导致家校关系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课外体育作业的完成生态是否平衡,成果反馈是否优质,与家庭、学生、学校的共生意识相关,只有建立起共生下的家校生态,增强家长对学生体育教育的介入度和责任意识,才能获取多方联动,推动体育家庭作业的高效落实。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