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0:26:53
人类是一种三维动物,其认知方式有两种,即感性和理性。
首先来讨论一下感性。感性是以人类的感官知觉为基础,与本能直接作用。常见的有:疼痛、瘙痒等感官症状,也包括:快乐、愤怒等情感体现。这些都是在相应事件刺激下直接作用于本能而产生出的不自觉反映。人类可以控制在此基础上的行为却无法直接控制自己的本能,如叔本华所说“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这个人经过深思熟虑所产生的结果”。
其次是理性。这是重点因为迷信理性几乎是全人类的通病。那么就来思考下理性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
想必大家都了解“经验”这个概念吧:经验来源于个人的直观感受和后期人为的概念灌输,即古人所谓的“前车之鉴”。各种经验的储备构成了理性思考的素材。(这里补充一下:直观感受是以感性思维为基础的主观印象;概念灌输是独立于个人认知的外在支撑体系)
而利用这种经验素材进行思考的思维就叫做逻辑。逻辑的四大基本前提: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因果律)、矛盾律。这里先只讨论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因果律)。
同一律就是A=A。同一件事物永远是其本身。然而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一切都在流变,你看到的统一只是“削平拉齐”(周国平语)的假象。你知道比如一个苹果,它是由碳水化合物构成的,而碳水化合物研究到最后就是“永远做无规则运动的微粒”或者是目前理论物理界非常流行的“闭合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人类所感知不到的,而在这种深入背景下任何物质都是在做运动的。而且我可以很明确地说,根据近两百年的量子力学的研究,万物都是一段波,这个结论是符合数学公式的,虽然我们难以想象。请注意:如果量子力学没有被完全驳倒,这就意味着万物一切无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都是各段以光速运动的波!所以同一律一旦深入到事物本质的问题那就不成立了,即整个逻辑最根本的前提被摧毁了!
对于因果律,它的实质其实就是把不熟悉的东西变成相对于自己更加熟悉的,然而这其实一点没有涉及这样东西的本质。比如来粗浅地分析一下“吃了会饱”这个命题:它的结论是“饱”,那么什么是“饱”呢?按照生物学的观点就是各种养分的如蛋白质等的充足补充;所以所谓“饱”是一个抽象概念,难以把握。然而为了能够将抽象的与非抽象的联系起来即向更熟悉的事物靠拢,于是理性就利用逻辑就了解到只有“吃”了之后才会“饱”,因为吃是一个实在的现象,对于人类这个现象更熟悉。
因此对于以上内容的整理分析得出,理性思维即指利用逻辑对假定同一的经验素材加以整理的思维过程。因而认知的局限性就体现在一:经验素材的主观非必然性;二:逻辑在人类范畴之内的不可靠性。
所以人类的认知在人类自身视界范围内是“可行但未必正确的”,而在人类视界范围之外是“不可行但有一定关联的”。
下一篇
毕业设计选题要注意什么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