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处置效应处置效应的理论解释

处置效应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前景理论,指出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对股票价格的判断受参考点影响。当股票价格高于参考点,投资者倾向于风险规避,倾向于在盈利后卖出;反之,当价格低于参考点,投资者会变得风险偏好,倾向于持有亏损股票以期待反弹。参考点可以是初次买入价、近期买入价等多种,距离当前价格越近,处置效应的影响越小。

后悔理论通过解释投资者的“害怕后悔”心理来阐述这一现象。投资者在牛市中可能因未及时买入而后悔,熊市中又可能因未止损而后悔。为了避免这种后悔,投资者在决策时会变得犹豫不决,有时会采取非理性行为以避免后悔。例如,他们会延迟卖出下跌股票以避免确认亏损,而快速卖出上涨股票以避免可能的后续损失。

均值回归理念认为,投资者持有股票是因为期待价格回归平均,导致在收益较高时卖出,低时持有,形成处置效应。一些研究显示,投资者倾向于相信市场会反弹,或者“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未来会继续表现好,这反映了非理性预期在处置效应中的作用。

自我辩解假设认为,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是出于自我保护心理,避免承认过去的决策错误。这与认知不和谐理论相符,即人们倾向于维护自己的投资形象,通过持有亏损股票来降低决策失误带来的负面印象。

Goetzmann和Peles的研究发现,投资者在保持自我形象的同时,往往会高估收益,这进一步证实了自我辩解假设在处置效应中的影响。这种行为实质上是对自己投资亏损的一种扭曲处理,反映出一种自欺欺人的倾向。

扩展资料

所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