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行为金融学 | 过度自信理论

过度自信理论作为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了人类在面对信息和决策时,过度估计自己知识准确性的现象。这一理论由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提出,认为过度自信是一种信念,即个人对自己信息的权重大于事实中的权重。心理学研究亦显示,人们往往过度评估自身知识的准确性。

为何人们会表现出过度自信?从进化角度来看,过度自信可能增加个体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从而提高其传宗接代的机会。在社会环境中,自信的人更有可能获得工作机会与交友机会。从个人成长角度来看,过度自信往往源于被家庭过度保护,以及随着信息积累而逐渐滋长的自信心。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自信与信息积累紧密相关,随着信息的增加,自信心也随之增长,但这种增长最终会超过实际能力的提升。

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具有深远影响。在缺乏新信息的条件下,理性投资者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判断不会有分歧,因此市场交易量通常较低。然而,现实中市场每时每刻都存在大量交易,这主要归因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人们坚信自己能做出正确判断,对价格的低估或高估产生分歧,从而引发交易。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普遍表现为过度自信,这与传统金融学的假设相悖。过度自信既能放大市场的成交量,提高市场流动性,从而有益于市场,但也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不理性决策,付出高昂代价。

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包括专业知识、经验等。专家在特定领域具有较高能力,但过度自信程度往往也更为严重。当任务难度较低时,专家预测可能更为准确;但在高难度、低可预测性任务中,过度自信可能导致过高估计成功概率。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时更容易保持悲观态度,而缺乏完整市场经验的投资者则可能过于乐观。要想减少损失,关键在于克服过度自信,采用第三方视角进行判断,提高自我认识,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能力与市场情况。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