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日本式经营有哪些特征

日本企业经营的弊端——思考停止的风险

说起日本企业的特点,“不冒风险”是经常被提到的若干特点当中的一个。其实在生产一线或就技术人员个人来说,有相当多的是在从事崭新的或者结果未知的工作。不过,这些工作一旦到了需要投资的时候,十有8 9会被置之高阁。这到底是日本企业组织结构的问题,还是经营者思考方法的问题呢?

但是实际上,日本企业又往往会做出让人感到“风险如此之大,决策真有胆量”的业务计划。如果这个决策果真具有独创性,倒也就罢了,将其看作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一种“赌?”即可。但事实是并非事事如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众多日本企业一起做出高风险决策的现象。而且通过采访你会发现,这些决策者们其实大多没有“正在甘冒风险”的意识。

随大流,一窝蜂

大家携手选择同样的高风险道路,那么就算失败,也不会和竞争对手产生“差距”。这可以给经营者们带来安心感,不必再为风险的大小而深思熟虑。但是,如果其结果是业绩低迷,那么倒霉的将是技术人员。如果受到的打击超过了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那么公司很有可能成为外资基金的收购对象。

那么,如果大家都能够顺利地跨越风险获得成功的话,结果又会怎样呢?因为是大家都成功,所以回报势必很少。也就是高风险低回报。可谓是非常不划算的一种选择。

上述情况的典型案例就是显示器行业。让我们从1993年说起。

当时,液晶行业正在为大屏幕彩色TFT液晶面板的大幅增产着手准备。日本的大型综合电子厂商几乎一个不差全员参加,再加上日本的中坚厂商和之后加入的韩国、台湾厂商,阵容十分庞大。那时身为《日经电子》记者的笔者采访各公司的投资额、预定产量等信息,并询问各公司“预定获得多少份额?”

然而,所有企业都表示:“既然拿出巨额投资一决胜负,自然要争取20%以上的份额”。甚至还有企业表示:“岂止如此,我们的目标是30%以上”。如果把厂商所说的数字加在一起,结果居然超过了200%。

集体参加的算法

200%寓意着一个非常严重的事实。也就是说如果各家厂商都能按照计划进行,那么整个行业的供应能力将达到厂商所设想的2倍以上。也就是说实际上各公司计划的“20%以上”的份额将缩水到10%。

这时,只获得了较低市场份额的厂商,就会为了超过竞争企业而猛踩油门。看到这种情况,媒体也会大肆炒作:“企业大增产,产品普及即将实现”等等。

当然对此状况,业者并非都沉默不语。在整个行业进入争先恐后状态的稍早时分,在某国际会议的联欢会上,笔者巧遇京瓷的前会长西口泰夫。当时西口担任业务本部长,统管液晶业务。西口环指着场内说:“看看吧,这里是死亡商人的巢穴”。死亡商人原本指军火商。因为军火商总是今天在这边煽风:“对手已经配备了最新式武器。贵方如果不对抗的话就会……”,明天又在那边点火:“对方已经拿出对策来了。现在不强化实力就无法保持军事平衡啦”。军火商的形象与当时设备厂商的推销异常相似,所以西口用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指出了问题所在。

就这样,增产被越炒越烈,厂商的产能不断提高。可是,当时1张10英寸的液晶面板要卖到10万日元,自然不会有太多买家。

而可以预见的则是一片悲惨局面。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