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八大理论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23:34:21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该理论阐述了人类在满足基本需求方面的层次结构,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直至自我实现需求。
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
3.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有三种基本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4. 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于1909年提出。该理论指出,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他人看法的认知。
5.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是一位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他创立了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该理论强调生命体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似性,并研究这些系统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运作。
6.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 Erikson,1902-1994)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贯穿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和危机。
7. 九型人格理论
九型人格理论,又称为性格型态学或九种性格,描述了婴儿时期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情的素质、分心程度以及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8. 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关注的是,老年人在表达正常情绪反应时可能被他人误解为病态,从而导致他们的自我认知受到损害。例如,老人因健康问题询问子女是否应搬同居住,可能会被误解为无法独立做决定。社会重建理论则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干预和政策支持来修复这种损害,并促进社会的和谐重建。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