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二十章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0:21:17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唯之与阿:唯唯诺诺和阿谀奉承。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有为的人生目的,而我却随缘而遇,那种疯疯癫癫的笨拙让人鄙视。这种态度是与众不同,但不是我想标新立异或惊世骇俗,只不过执在守道,还我本来自然之面目,就象母亲生我的先天本性,去追求道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贵食母:母性生育、养育之宝贵,这里指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哲学相关]
这篇是老子从道家修养境界来说的。“绝学无忧”意思是什么知识,学问的不要执着。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后来佛教也讲“无学”,老子认为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后来一部分学者把《老子》的“绝学无忧”,归于前面第十九章,成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接下来老子讲到唯与阿、美与恶之间的比较 ,谈了道德修养标准问题,唯与阿是指一个人讲话的态度问题,唯是诚恳接受,好象是下辈对长辈的态度;阿是阿谀奉承的接受,好象是有些下级对上级的态度。但是,这二种态度有时候往往很难分清楚,相差不多,比如同样二个人在回答“是”的态度,你很难辨别谁是唯,谁是阿,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心道德标准,可是很难分清。善与恶也同样,是没有绝对标准,比如农夫和蛇的故事,蛇本性是恶,你救了它,结果自己的善良反被咬死,而且还要继续作恶。所以从哲学角度看,有时候善与恶也很难分清,说明绝对道德修养标准难求。既然没有绝对道德标准,那么就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道理,就是有时候也得遵守约定俗成的东西,合乎众生。这就是人世间相对道德标准。
下面是老子对修道者的人生道德修养标准要求,荒兮是比喻的自然,道家所追求的境界象大自然一样广大无边,永远没有尽头。也是比喻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与大自然绵绵相生。那么在这宇宙万变的时空中,一般人的人生是追求表面的幸福快乐,如吃牛排,如沫春风,但是只要修道的人必须是清静,这里用一潭清水和婴儿未孩来比喻修道的境界,一潭清水是讲静,心灵淡泊恬静,澄澈透明。婴儿未孩是讲思想回归原始和自然中去,因为孩子是原始天真,朴实的,没有后天的影响而产生欲望,学会虚伪,受到索缚。所以修道就是返朴归真。学道人都是外昏内明,表面看是疯疯癫癫,其实很有智慧。而这一种智慧是自然客观的,所以象大海一样宽阔无边,容纳百川,从一切尘垢,种种局限中超脱出来,象在高山上面临急风,敢遇挫折不惧,不受名利而束缚。追求象母亲生我时候的先天本性。道家认为世俗之人后天是纵情于声色货利,而道家就要返朴归真,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的升华。
上一篇
巜道德经》今存有多少章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