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教授是怎么评出来的
- 培训职业
- 2025-05-07 05:50:03
19世纪初的普鲁士到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拿破仑战争推平了神圣罗马帝国三百多个小邦国的界域,经过合并和肢解,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屈辱的普鲁士人在具有哲学头脑的国王威廉二世“我们从物质上的损失要从精神上补回来”的感召下,于1810年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柏林大学。它和原来的汉诺威名校哥廷根大学奠基了当今西方高校的大多数规则和功能,教授的产生办法可谓其中的经典之一。
德国的教授地位之高,有几个事例为证。
唯物论的创立者费尔巴哈原为柏林大学神学院的教授,可他致力于宣传无神论,还发生带领学生亵渎神灵之事,当教育当局准备驱逐他向国王请示时,威廉二世答复道:既然他已经那么不信神,干脆就把他调到神学院吧。于是他和他的一大堆追随者如愿以偿。柏林大学另有两个教授因为批评当局被驱逐,巴伐利亚的慕尼黑大学聘任了他们,威廉二世认为人才难得,派快马信使请他们回来,而且愿意亲自道歉。两位教授凯旋归来,柏林大学为他们召开了隆重的欢迎会,而且尊国王命令得到翻倍加薪,其他教授跟着沾光。至于教授生日时可以得到国王亲笔签名的贺卡,那已经是常规化的事情了。
奇货才能可居。
德国教授这么牛,是人家质量决定的。看看他们的升迁路途,就让人望而生畏,高山仰止。德国评教授的基本程序为:首先选定五名同行专家,因为只有同行才可以对被考察对象的学术成果做出比较准确的评判,防止外行误判;其次,避免同校评委。因为同校者既有可能营私舞弊照顾,也可能因为积怨和过节故意打压报复,影响公平公正;其三是不能有师承关系,以防止荫庇或老师嫉妒学生产生的不正常操作;其四是没有同学关系,其五是没有过科研合作经历,原因也是避免人际以往的情意和怨恨等情绪掺乎其中。
过了这些关依然不是教授,要等有机会去竞聘。因为德国大学的教授不能在原来的工作地方晋升,必须等某大学有高一级的空位时,各校通过考察评估通知已经具有了教授资格的人去竞争。过则留,不过则继续找机会。全国大学形成了流动机制,杀将出来的,那真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不牛都不行了。
避免人情因素加入评职和流动竞聘,避免了大学评职中营私舞弊的根本弊端,也避免了同事、上下级的矛盾。过不去的心服口服,要过去就得努力。评上教授,可以心安理得享受两个中产阶级的物质待遇,谁也说不出人家什么。仅仅从德国评教授这一环节,我们就理解了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原因。
反过来看看我们国家评职称的过程真的是令人汗颜:不投机钻营不行,不请客送礼不行。有副对联为证: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