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

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如下:

德国学校劳动教育大多以情景为导向,具有“普通教化”和“经济——生态——科技——社会基础教化”的功能,以促成每个学生全面且和谐发展为目的,从社会、生态、科技和经济生活等领域出发旨在使他们形成实践性或综合性的劳动能力,以应对不同情景下的实际问题。

以巴伐利亚州主体中学2004年颁布的劳动教育课程大纲为例:学生需要有能力参与各项社会劳动,即作为从业者能够从事日常工作,作为生产者能够了解产品生产、运输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作为消费者以及销售者能够在社会中掌握生存之道。

德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以“社会经济教化”和“普通教化”为核心价值内涵的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德国学校劳动教育开启新一轮课程体系建设,旨在协助个体解决未来社会劳动中的现实问题,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劳动能力为导向,课程内容以劳动、经济和科技为核心领域,课程编制依托主题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课程实施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策略。深入分析德国学校劳动课程体系的结构,以期为我国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一些经验与启示。

新时期的德国劳动课程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影响,强调“把自由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训练协调起来,把自由培养和有效愉快地参与生产性作业的能力协调起来”,以达到消解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对立、劳动与闲暇对立、理论与实践对立、身体与精神对立、物质世界与心理状态对立之目的。

德国教育家绍尔·B.罗宾逊(Saul B.Robinsohn)提出了著名的情境分析课程模式(Das Situationsanalytis-cheCurriculummodell),即劳动课程需以情境为导向,协助个体完善对世界的理解,接受职业教育或者专业学习,并可以应对个人和公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