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背景收到拒信,真的就是Overqualified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6:03:07
Julia最近看到一些小伙伴们晒出收到的拒信,其中评论中常有人提到一个词:Overqualified(过资质)。那么,Overqualified是真的自我安慰,还是真实存在现象?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简单来说,Overqualified就是指学校认为申请者的资格过高,可能发offer给对方,对方也不会来。因此,学校直接给申请者发出拒信或等待名单(WL)。
从过往经验来看,Overqualified的确存在,但仅限于少数情况。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是Overqualified,实际上是申请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在选校时存在误区。
当看到其他申请者的拒信分享时,我们通常能了解到他们的本科院校、GPA等基本信息,但分享者出于隐私保护,通常不会详细说明。这可能导致我们在评估背景时产生偏差。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解读申请者分享的信息,并判断是否Overqualified,Julia提供几点建议。在分享中,985、211、双非等分类明确。但对于中外合办院校,情况较为模糊。某些美国学校可能将其认定为双非,并要求更高的录取门槛。即便GPA不错,对学校来说,可能仅刚满足入学门槛。
某些项目普遍认为录取门槛较低(如SPS),但具体录取还需视申请人的专业而定。比如哥大的AA项目,对于文科专业背景的申请人,即便GPA再高也可能收到拒信,除非有相关实习经历或修过相关课程。
同样,前置课程不达标,也可能导致收到拒信。文书在申请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文书撰写不当,未能突出个人特点,非常可能导致拒信。尤其是商科申请者,实习经历对于名校好项目来说尤为重要,普通实习可能难以打动招生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特殊情况导致GRE成绩普遍较高(330+),仅凭高GRE和GPA收到拒信,直接判断为Overqualified可能会有些草率。
综上所述,Overqualified并非普遍现象,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在评估自身背景时,应审慎分析,避免误判,同时,申请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需要帮助时,欢迎随时联系Julia。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