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经济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0:29:24
长寿区经济在过去几年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和全面的提升。从2007年至2011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赶超,地区生产总值从100亿元增长至317.7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6.6%,总量排名从全市第14位跃升至第12位。地方财政收入由6.28亿元增长到55.2亿元,实现了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5倍多,达到375亿元,工业投资连续四年位列全市第一。实际到位资金达到825.1亿元,位居全市前列。三次产业全面发力,进入快速发展期,工业总产值达到750.5亿元,迈入全市十强。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旅游开发提速,长寿湖景区、长寿古镇等景点初具形象。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吸引了一大批知名品牌企业入驻长寿。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国文明城区、卫生城区、山水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稳步推进。
2011年,GDP较上一年增长了20%,规上工业产值增长40.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3.5%,为“十二五”期间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政府全年筹资103亿元,实现了资金需求平衡。获批土地9533亩,保障了民生工程和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确保了生活用电和重点项目用电,有效控制了物价增长。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为企业减税让利10亿元。
长寿区全力抓好“七件大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700亿元,新开发土地近20平方公里。实施重大项目440余个,完成征地拆迁近4.5万亩,实施平场20余平方公里,新改扩建干道400余公里,建设管网570余公里,栽植苗木5000余万株。工业全年新开工项目57个,竣工投产项目3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6亿元。MDI一体化、正新轮胎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重钢一期650万吨钢、川维30万吨醋酸乙烯、小康100万台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成功引进德国拜耳、亚太纸业等企业,街镇工业走廊和国家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农业累计完成投资9亿元,入驻龙头企业47家,合同引资超40亿元,建成各类产业基地7.9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全市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和最大的沙田柚产业基地。镇域经济全面发力。新农村建设累计投资1.8亿元,农村户用沼气入户率位居全市第一。
旅游开发投入13亿元,长寿湖旅游整体形象全面提升,国家4A级景区创建进入冲刺阶段,五星级酒店等旅游配套建设全面提速。“菩提山·中国长寿文化城”入围全市文化产业十大亮点工程,长寿古镇一期试营业。
新引进物流贸易企业34家,实现物流贸易额105.5亿元。化工、钢铁两大专业市场,重钢、川维、MDI三条铁路专用线以及盐巴石码头建设按期推进。城中城市场项目即将开工,城区9个农贸市场完成改造,镇级商业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金融业稳步发展,中国人民人寿保险、生命人寿保险入驻长寿。城市建设加快,新建城市道路26.4公里、市政管网43.5公里,油化改造道路20公里。启动拆迁13平方公里;新开工城镇房屋300万平方米,竣工20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建成区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5%。数字城市地理信息框架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五型长寿”建设优质高速,森林、畅通、宜居、健康、平安长寿全面进步。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造林5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1.1%增加至38.4%。累计投资24.9亿元,实施建设项目51个,城乡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超限率从60%下降至1%。累计投资86亿元,新增广场9个、7万平方米,新建公园绿地7处、25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95平方米。累计投资5.3亿元,实施建设项目31个,开展各类群众健身活动300余场次,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12场,市民体质水平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全区寄宿制床位达到3万余个,留守儿童之家基本实现全覆盖,“政府主导、校村联动”的工作模式得到推广;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79.5%,顺利通过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评估验收。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率达到78%,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3.4%。累计投资20亿元,启动龙河左家湾新农村居民点建设,完成6个村的整村脱贫任务。
累计实现产值45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7.8万人。社会事业累计投向民生领域550亿元,实施民生重大项目356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447元、7897元,是2006年的1.9倍、2.3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6:1,基尼系数降至0.411。五年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新增创业主体2.4万个,发展微企1337户,全区55万劳动力电子档案基本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51%,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增长109%。
强化优生优育和教育公平,出生缺陷率从12‰降至7‰;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学前一年入园率超过95%,农村寄宿制学校全覆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高校升学率高达46%,迈入全市先进行列。优化三级卫生网络,20项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五型长寿”进展顺利,全区城乡面貌、发展环境、精神风貌明显改观,成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板块。
对外开放实现了战略性推进,长寿经开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合同引资、利用外资四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之首。全区累计利用外资达7.4亿美元,去年利用外资增速是全市平均增速的近3倍,进出口总额达4亿美元。“走出去、引进来”效果显著,重钢在澳大利亚投资铁矿石项目,迈出了海外投资步伐;长世界500强企业达18家,占全市总量的近十分之一,跨国公司达29家,上市公司达39家。重庆海关长寿监管点成功设立,“长寿造”实现本地通关,成功搭乘渝新欧大通道。
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管理全面加强,妥善处理信访稳定问题,全区社会日趋和谐。安全监管、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目标考核连续四年获全市一等奖。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环保工作“两手抓、三步走”,强化“三废”污染治理,实施44家重点污染源整治,环境好转趋势显现。
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20%、11.13%和39.37%。全面完成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有序启动三峡后续工作。民主法治进程加快,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政务公开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务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按照“两强化、两保障”要求,扎实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扩展资料
长寿地处重庆腹心地带,襟长江而临重庆主城,居渝东而挟三峡库区,史称“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因其“东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而得名。辖区南北长56.5公里,东西距57.5公里。总面积1423.62平方公里。地处重庆市中部,东南接壤涪陵区,西南与渝北、巴南区为邻,东北接垫江县,西北与四川省邻水县相接。有“沙田柚之乡”“夏橙之乡”的称号。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