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一现,从何而来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21:23:48
对围棋棋手来说,快棋赛上,几秒钟内不假思索地落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事实上,围棋大师并非孤立地观察棋子,而是将拥有一些共同特征的棋子、棋型视作一个群体,比如拥有相同的颜色、色块和形状。如围棋中的常用语,“厚味”、“厚势”,“棋太薄了”、“味道太坏”等等,就能体现不同水平棋手对围棋的直觉理解。职业棋手往往以1子、2子,甚至1/4的微弱优势获胜,他们在棋局结束前,就已经有自己获胜的直觉了。
196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偏爱在棋盘上,观察棋手的直觉的运作方式。比如通过埃洛等级分系统(Elo rating system),对国际象棋棋手的水平和专业程度进行客观评价,来研究直觉的运作方式。直觉是什么?直觉怎样产生的?灵光一现,从何而来?
现在,通过研究发现,产生直觉的路径,是走了捷径,绕过了前额皮质。
下面介绍直觉模式下的路径:
1. 眼睛寻找"模式" 面对模局,专业的将棋棋手只需看一眼便可发现一些场景,用于判断当前的棋局对应的历史记忆和特征模式(比如棋子在棋盘上的布局,围棋的定式等)
2. 楔前叶识别"模式" 这些"模式"从视皮质传输至脑部楔前叶,楔前叶鉴定"模式"并将其组合成连贯的视觉场景,用于判断当前的棋局对应的是薄弱守势还是攻势。
3. 解决方案在尾状核中进发 随后,信息被传送至脑部尾状核。这些得到鉴别的"模式"将与通过大量训练存储于记忆中的数十万个"模式"进行比对,使下一步棋的最佳下法无需推理,迅速出现在尾状核中。
201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市,研究人员借助脑电图监测电竞选手马特·哈格(Matt Haag)的脑部活动。研究人员也从人体的脑电波中读到了这一现象。"只需几毫秒便可凭直觉识别物体或形状。此时,α波出现峰值。这种脑电波的频率为8至12赫兹。工作记忆的运用则与θ波有关,其频率为4至7赫兹。"法国兰斯大学运动心理学博士克莱芒·科尔尼埃(Clement Comiere)解释道。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脑科学与心理科学系教授约翰·库尼奥斯(John Kounios)于2004年指出、颞上回中γ波达到峰值几毫秒后,解决方案便成形了。
参考来源:新发现 Science & VIE,2021-10,Lise Gougis,王隽 译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