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鹃的意思是什么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5:23:41
咬鹃科(Trogonidae)约有35种,这些温暖地区的常见鸟类分布广泛,从美国最西南部和西印度群岛到阿根廷,再到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以及从印度到马来亚和菲律宾。
这些鸟类的腹部颜色从鲜红到黄色不等,胸和上体则显得更深沉。非洲和美洲的雄性咬鹃呈现出彩虹般的色彩,而亚洲的雄性则不具光泽,但它们的头、胸、腰和尾部带有红色或粉红色。
绿咬鹃属(Pharomachrus)中的绿咬鹃是咬鹃科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员。除了辉绿咬鹃(Pharomachrus mocinno,体长约50英寸)外,大多数种类的体长在9.5至18英寸之间。它们拥有凸起的尾羽,尾羽共有12枚,尾端呈方形。尾下覆羽带有黑、白花纹,如同杜鹃鸟。
咬鹃的翅膀呈圆形,腿短而弱,脚部较弱。第二趾固定向后。它们的嘴短而弯曲,基部有嘴须,许多种类的嘴具有锯齿状边缘。咬鹃的眼睛周围有一圈裸露的彩色皮肤。
咬鹃多栖息于低地的热带森林中,某些种类也能生活在高山上。它们在树洞中筑巢,通常利用天然的树洞,有些种类会在朽木上挖穴,或在树中的蚁窝或白蚁窝中筑巢,吃其卵,而不惧其叮咬。它们产卵数量在2至5枚之间,卵呈球形,颜色为白色或带有轻微色调。孵化期约为2至3周。
幼雏孵化后2至5周长出羽毛,雌雄共同育雏。
绿咬鹃(从墨西哥南部至玻利维亚)是古代马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圣鸟。今天,它们的形象见于危地马拉的国徽上。危地马拉货币名格查尔(quetzal),意即绿咬鹃。该鸟尾羽长且呈蓝绿色,飞行时尾下部呈白色。头部有圆形发状羽冠,胸部为金绿色,背部蓝色,翕羽卷曲并带有金色光泽,腹部红色。
绿颊非洲咬鹃(Apaloderma narina)、黄颊非洲咬鹃(Apaloderma equatoriale)、斑尾非洲咬鹃(Apaloderma vittatum)、古巴咬鹃(Priotelus temmurus)、伊岛咬鹃(Priotelus roseigaster)等,都是咬鹃科中的成员。
其他种类还包括黑头美洲咬鹃(Trogon melanocephalus)、黄纹美洲咬鹃(Trogon citreolus)、白尾美洲咬鹃(Trogon viridis)、拜氏美洲咬鹃(Trogon bairdii)、紫头美洲咬鹃(Trogon violaceus)、高山美洲咬鹃(Trogon mexicanus)、白眼美洲咬鹃(Trogon comptus)、白领美洲咬鹃(Trogon collaris)等。
这些美洲咬鹃种类在外观上各有特色,例如铜尾美洲咬鹃(Trogonelegans)的腹部呈橙色,伪装美洲咬鹃(Trogon personatus)则具有伪装特征,黑喉美洲咬鹃(Trogon rufus)拥有黑色喉部,苏鲁美洲咬鹃(Trogonsurrucura)和蓝顶美洲咬鹃(Trogon curucui)具有蓝色顶部,而辉绿咬鹃(Pharomachrus mocinno)、凤头绿咬鹃(Pharomachrus antisianus)、白尾绿咬鹃(Pharomachrus fulgidus)、金头绿咬鹃(Pharomachrus auriceps)、五彩绿咬鹃(Pharomachrus pavoninus)等绿咬鹃属种类则以其鲜艳的绿色羽毛著称。
非洲咬鹃(Harpactes)种类如黑头咬鹃(Harpactes fasciatus)、红枕咬鹃(Harpactes kasumba)、紫顶咬鹃(Harpactes diardii)、粉胸咬鹃(Harpactes ardens)、灰胸咬鹃(Harpactes whiteheadi)、橙腰咬鹃(Harpactes orrophaeus)、红腰咬鹃(Harpactes duvaucelii)、红头咬鹃(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橙胸咬鹃(Harpactes oreskios)、红腹咬鹃(Harpactes wardi)等,各自拥有独特的外观特征。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