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学的专业介绍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5:40:02
商业经济学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积淀与传承。学科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淀深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商业经济学专业在全国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中,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我校自主设立流通经济学专业,2012年更名为商业经济学专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校涌现了一批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优秀学者,如曾洪业、林文益、孙冶方、薛暮桥等。当前,以纪宝成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商业经济学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优势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教学科研方面,本学科点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8项,获得社科基金13项(其中,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6项。本学科点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雄厚的经济学科研平台,研究方向跨越多个应用经济学科,涉及产业经济理论、企业发展理论、流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商品学理论等分支。尤其在流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师资队伍方面,本学科具有一支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结构的师资队伍,8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学习与研究背景。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均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商业政策制定方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点为全国多所院校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的师资培养、商业经济高层次人才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国内许多院校选送多批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进修,中国人民大学为全国多所院校贸易经济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的培养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本学科点以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为重点,本科生培养为核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内贸流通领域输送了大批多层次的商业经济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市场体系与市场运行、产业发展与战略产业、产业组织与市场竞争政策、市场监测与流通创新等。各研究方向由多名学术带头人领衔,如纪宝成、王晓东、徐佳宾、陈甬军、蔡荣生、马龙龙、刘向东等。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产业分析人员、政府公务员和政策分析人员上,要求毕业生掌握产业分析的基本方法,通晓产业经济和流通经济的基本理论,并对产业政策和市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培养既精通微观管理技术和技巧,又具备中宏观产业眼光和市场意识的人才,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证券公司行业分析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输送复合型高级人才。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突出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强化其理论修养和学术眼光,并在导师辅助下找到理论突破点,形成理论特长。产业经济和流通经济博士应当成为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者、行业协会或经济组织的行业分析专家或国家产业和市场政策制定的决策人员。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学术梯队共19名教师,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5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其中85%具有国外留学背景。学科点学术带头人纪宝成教授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学科评议组成员(应用经济学科组召集人);领衔五大研究方向的其他学术带头人也均在学术背景、社会影响、学界声誉等方面处于国内优势地位。
本专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近五年中参加了相关领域8次国际理论研讨会,组织了2次国内大型的理论研讨会,资助了“WTO、中国和亚洲经济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商务部、科技部、统计局、粮食局等其他市场监测单位实现了横向交流和合作。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分析方法”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流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为研究生开展本学科领域的专项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平台。此外,还开设了“流通经济学主文献研读”、“市场流通理论前沿专题”、“商品流通体制研究”、“零售与批发战略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前沿专题”、“经济社会政策”等政策课程。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