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真实故事改编:连续被8所大学拒绝后,他干脆自己创建了一多大学!

今年申请季,美国大学录取标准似乎突然改变,不少预期外的学校被拒。与几位往年录取不如预期的学长交流后,我发现,他们的成绩其实非常出色,甚至拿到JHU、NYU、USC等offer,只是当时未满足心中对顶尖名校的追求。回望他们如今在顶尖投行、咨询公司、科技公司的表现,不禁思考,录取名校是否意味着成功?

今天分享的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喜剧电影《录取通知》,围绕大学意义、我们追求的教育本质进行探讨。故事主角巴特比·盖恩斯,面临高中毕业升学压力,8封大学申请信全部被拒。在好友的帮助下,巴特比决定自救,与几个同样没有获得大学录取的同学一起,创建了一所名为“南方哈蒙工业大学”(简称“S.H.I.T.”)的大学。

为了应对父母的压力,他们创建了假学校网站,并给自己发出录取通知。没想到,这一招竟然吸引了数百名同样被众多大学拒之门外的学生和家长。开学当天,大家聚集在“南哈蒙理工学院”的门口,期待在这所二层小楼的“大学”中学习。

在“南哈蒙理工学院”中,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逐步完善教学体系,由学生制定规则、课程和教学大纲。他们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将这所假冒伪劣大学逐渐打造成一所真正能培养学子、让他们成为精彩自己的大学。

正当“冒牌大学”引起真正的哈蒙理工大学校长关注时,学校被迫关闭。为给差生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巴特比参加了地区听证会,争取学校继续运营的机会。在听证会上,他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百年名校的传统是什么?是欺压学生,还是羞辱看不惯的人?谁规定这个世界只有好学生而没有坏学生,好坏的区别在哪里?学习不好就代表低人一等吗?这些所谓的规则剥夺了无数孩子的梦想和激情,凭什么正规大学一定是你们眼中的大学,自学就不属于学习吗?在我们学校,没有老师,也没有教室,但却不影响每一名学子在不断进步,你们承认不承认没有关系,因为南哈蒙理工学院就是教学生如何做精彩的自己。”

巴特比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学校最终获得一年的试用机会。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加州橘县查普曼大学的真实事件,虽然是一部喜剧片,却引发了对大学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读书学习的意义不应仅局限于名校光环,而应关注个人成长、资源利用、知识获取、意志磨练、交友和大学生活的享受。

在如今极度“内卷”的环境下,名校录取成为许多家长和学生的追求,但是否被名校录取并非衡量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相比名校光环,我们是否充分利用了周围的资源、是否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是否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是否交到几个好友、是否真正享受了大学生活,这些才是更加重要的考量因素。

留学申请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运气成分,录取结果不应成为评价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相比而言,我们是否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获取知识、磨练意志、建立友谊、享受大学生活,这些才是更加关键的方面。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