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什么是学前教育学券制

学券(Schoolvoucher)制度的教育理念,最早是自由派经济大师佛利民(MiltonFriedman)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时至今日,「学券」制虽然在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地有实行,但世上采用此制的仍属少数。究其原因,大抵是学券制存在劫贫济富的不合理现象。或许,这也是理论与实践之间难以避免的差距。 早在二零零零年,学券制就在本港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当时 *** 的构思是希望在大学推行学券制。奈何,社会意见壁垒分明,没有共识,最后不了了之。现在,学券制重现曙光,撇开那些学券制是讨好谁的阴谋论,单从学券制本身看,确实是中国香港教育改革的一大创新,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学券制跟佛利民的设计原意有较大不同,可谓具中国香港特色的学券制。因为港式学券制在原有学券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可以成功堵塞许多制度上的漏洞。本来,非牟利幼稚园的定义就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面对每年二十亿的学券商机,那些牟利性质的幼稚园可以借机变换手法,哄抬学费,让握有学券的家长们更加舒爽地交纳更高学费。对此, *** 的「学券」设计巧妙地堵塞了这个漏洞,因为只有那些一年收费不超过两万四千元的本地非牟利幼稚园才能享受「学券」资助。 另外,港式学券制规定学生只能持有学券报读非牟利幼稚园,从而避免了家境富裕的学生手持「学券」蜂拥至学费高昂的优质私立幼稚园。如此安排, *** 可成功化解对学券制劫贫济富的指责。当然,社会也不必对学券制的期望过高。毕竟, *** 向家长提供的资助金额数量有限。那些希望子女得到优质教育的家长,还是必须再「注资」,才有可能让子女入读「名牌」幼稚园。 *** 的「精明」之处就是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变更教育资助方式,由资助学校改为资助家长,促使幼稚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素。可见,学券制是真正成为公共教育改革实现私有化与市场化过程中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资助方式。

简单d讲即系按住学生的人头俾资助,现时一般幼稚园获 *** 资助每位学生13

000,即系学校每收到一个幼稚园生就得到13

000,当中10

000是帮家长悭的,$3000俾学校培训老师。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