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萤火虫的传说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22:53:14
1、腐草化萤
萤火虫民俗文化中,最为精彩和生动的莫过于古代广泛流行的解释萤火虫来源的“腐草化萤”传说。
古人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是因为萤火虫栖息的环境,以潮湿腐败的草丛为主,古人往往会看到萤火虫从其中出入,于是便凭直觉产生了“腐草化萤”的说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此记载最详:萤有三种:一种小而宵飞,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吕氏《月令》所谓“腐草化为萤者”是也;一种长如蛆烛,尾后有光,无翼不飞,乃竹根所化名蠲,俗名萤蛆,明堂《月令》所谓“腐草化为蠲”者是也,其名宵行,茅竹之根,夜视有光,复感湿热之气,逐变化形成尔;一种水萤,居水中,唐季子卿《水萤赋》所谓“彼何为而化草,此何为而居泉”是也。
意思是:萤火虫有三种,一种很小,在夜晚飞舞,腹下能发光,是茅草的根变成的,也是吕氏《月令》中所描写的“腐草变化成为萤火虫”;
一种很长像是蜡烛或者蛆虫,尾巴能发光,没有翅膀不能飞,生活在水里,是竹根化成的蠲,俗名叫做萤蛆,是明堂《月令》记载的“腐草化为蠲”,它也叫作宵行,是茅竹的根,根在晚上看起来发光,在感受到湿热之气的时候,逐渐变化成萤火虫;
还有一种水萤,生活在水里,是唐朝季子卿《水萤赋》所写的“那是什么化作的草,这是什么居住在水中”。
《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无翼萤火虫,实际上是萤火虫的幼虫。而对于萤火虫的生成,李时珍则认为它们是由在夜晚看起来发亮光的茅竹之根,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腐化而成。
2、精血化萤
古人认为不仅腐草可以化萤,而且人死后的精血也可以化萤。晋代祖台之的《志怪》记载:“晋怀帝永嘉中,谯国丁祚渡江至阴陵界时天昏雾,在道北见一物如人倒立。两眼垂血从头下,聚地两处,各有升余。祚与从弟齐声喝之。灭而不见。立处聚血,皆化为萤火数千枚,纵横飞去。”
意思是:“晋怀帝永嘉年的时候,谯国一个叫丁祚的人渡江到了阴陵界的时候,天昏暗且起了雾,在道北看见一个好像倒立着的人的东西。两眼充血从头上流到地上,聚成了两处血泊,各自有几升那么多。丁祚和他堂弟齐声大喝,那东西就消失不见了。它所处的地方聚集的血,都化作数千只萤火虫,四散飞走了。”
3、魂魄化萤
神奇的是古人还有魂魄化萤的民间信仰。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应该是古人只观察到萤火虫在夜里飞行,而看不到其虫体,便以之为磷火,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鬼火,于是人死后魂魄化为萤火虫的想法也便应运而生了。晋傅咸《萤火赋》云:“哀斯火之湮灭兮,近腐草而化生。”意思是感叹魂魄湮灭,因为靠近腐草而化生。
这里,傅咸就把腐草化萤说和魂魄说结合,产生了人死后离散之魂化为萤火虫的说法。
4、女鬼化萤
“夜行游女”,在民间传说中为鸟名。即女鸟,一名姑获,是一种女鬼。按:《玄中记》云:“此鸟名姑获。一名天地女,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游女,妤取人女子养之。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以为志。故世人名为鬼鸟。”不知何时,民间又把这种女鬼与萤火虫联系起来,认为夜间飘飞的萤火虫就是女鬼所化。
《酉阳杂俎》载:“登封尝有士人,客游十余年,归庄,庄在登封县。夜久,士人睡未着,忽有星火发于墙堵下,初为萤,稍稍芒起,大如弹丸,飞烛四隅,渐低,轮转来往,去士人面才尺余。细视,光中有女子,贯钗,红衫碧裙,摇首摆尾,具体可爱。士人因张手掩获,烛之,乃鼠粪也,大如鸡栖子。破视,有虫首赤身青,杀之。”
意思是:登封曾经有一个读书人,外出游学十几年,回来家里的庄子,庄子在登封县。夜深已久,读书人没能睡着,忽然有星火出现在墙下,开始是萤火之光,然后慢慢变大,大如弹丸,四下里飞来飞去,慢慢飞低,旋转来回飞舞,距离读书人的脸只有尺余远。
仔细一看,光里有一个女子,插着珠钗,红衣碧裙,摇头摆尾,很是可爱,读书人于是张开手把光抓住了,在烛火下一看,是鼠粪,大如鸡蛋,破开一看,里面有一只头红色身体青色的虫子,于是就把它杀了。
萤火虫与鬼魂神秘关系让人们对其产生敬畏和惧怕。
5、囊萤夜读
萤火虫在民间文化中还是勤奋学习的象征。这与妇孺皆知的“囊萤夜读”的典故有关。《晋书·车胤传》记载:“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意思是晋人车胤幼时家贫且好学,夜间无钱买油照明读书,到了夏天,就捉萤火虫盛入练囊,借荧光夜以继日地读书。
后人便用囊萤夜读来形容在艰困环境中勤奋读书,并以此教育子女,表达了人们对勤勉好学精神的赞许和推崇。这种励志精神,让无数的出身民间的寒门学子获得了成功。
上一篇
ma是什么学历
下一篇
马赛高等美院院校简介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