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就业,大学生应该做什么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9:03:43
一、专业课程学习
很多大学生会觉得大学期间的课程“水一水”就行了,其实不然。毕竟只要你还是学生,学习就是你的第一要务。至少在大学期间要保证每一学科不能挂科,不然会影响你的考评甚至毕业。认真学习课程还有获得奖学金的可能,一是可以帮你减轻家里负担,二是可以把奖学金获奖经历写在简历上,有些公司是会比较看重这个的,至少会认为你的学习能力不错。
同时,学习专业课也是为了帮助你开阔思维,开拓视野。虽然大学书本上的内容和社会并不特别衔接,但是大学的老师一般很多都是比较有阅历的老师,可以多听听老师对某些知识的见解。
当然,在这里强调认真学习并不是让大家“死学习”,而是在保证基础的知识弄明白之后也不要忘了夺多实践多去尝试。
二、考证
上面说到的学好专业课是基础,那么为了以后找工作来说考一些和专业相关的证书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在这里并不建议大家跟风考证,而是从两个方面参考:一是我可能要做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可以去搜搜自己专业需要的证书有哪些;二是我喜欢哪方面的东西我就是想学学,以后可能也会做这方面的工作,那可以考考看。
很多营销号鼓吹焦虑,“大学必考证书”巴拉巴拉写了一大堆,更有学生一咬牙,照着推文目录把“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初级会计证书”“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全考了一遍。
有用吗?好像有用,但不完全有用。
咋就没用呢?有的同学考到一半开始想,我把世界上所有初级的证书都考了一遍,我就很厉害了么?
当然不是。
那咋就有用了呢?首先是求职门槛,比如四六级;其次是专业、职业规划要求,比如初级会计、专四专八等。对一些技术型专业(比如医生、律师、翻译)来讲,资格证是必需的。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考证可以,但切忌盲目,不要看什么证含金量高就去考什么。你要知道如果你对一件事做了过多的准备,那也很可能成为准备的奴隶。
三、社团活动
上面是基于学习能力方面给出的一些建议,下面主要针对实践这块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思路。大学里一般都会设有各种类型的社团,这里建议大家有针对性的可以参加1-2个社团。参加社团的目的一是可以丰富你的大学业余生活,二是在社团里做的活动也是可以写在简历上的。有些企业也会比较看重社团活动这块,会根据这个判断你是否有一些活动策划的能力、项目管理的能力以及性格等等。
但是对于参加社团活动,希望大家能注意以下两点:
不要盲目推崇社团活动,社团不是越多越好,要及时取舍
你可以因为想要“摊开尝试”而参与很多社团,但不必在每个社团中都保持最高参与度。特别是到了大二、大三,选择 1-2 个社团深耕,往往要比出席每个活动要受益更多。
不要提前学习所谓“勾心斗角的人际套路”,但要有情商
有同学曾经问我,需不需要从社团中提前学习“勾心斗角”,我说,不用。
首先这个东西学了不一定有用,趋炎附势之辈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利益,但一定无法长足发展。不必把职场和学校割裂开,很多东西不是“做学生的时候可以,做工作了就不行”,职场也不是一定比学校复杂,比如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职场和学校的衔接方式:对刚入职场几年的新人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更多时候,“人际关系是否复杂”取决于目标是否一致。目标不一致,社团工作也不一定能够“一团和气地进行”,目标一致,职场上赤裸裸地谈金钱也可以大大方方。哪怕真的有一天需要,这些东西再学不迟。
但拒绝学习趋炎附势,并不代表你不需要拥有高情商。
四、学术比赛
学术比赛也是一项在简历中强有力证明自己在校成绩的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来说,如果在校期间你能做和专业相关的学术比赛并且还获得不错的名字,这对于日后求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五、实习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同学们,实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学好专业课。有句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说你只看书本的东西,但不跳出框架去接收外部的信息不去实践,那你可能无法“出真知”。
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除了学历是一个筛选条件外,实践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项。特别是对于学校普通的同学来说,通过一些高质量的实习可以弥补学历上的不足。毕竟,现在企业招聘都不愿招那些0经验的同学,更多的还是想找有相关经验的。
所以非常建议各位同学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做一些高质量的实习。这里的实习不是说我为了赚多少钱或者是为了去刷履历,而是说能找一份跟自己未来职业相关或者是当下想尝试的实习工作。
通过实习,你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类型的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其次,你也可以通过实习来提高相关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展示在简历上这就是加分项。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找实习的方法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