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译前准备”:记一次出差中的临时抱佛脚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5:09:04
出差北欧,翻译背景设定为2018年10月,由上海启程至丹麦与瑞典,为客户提供商务访问的口译服务。凌晨两点,完成一部分笔译后,调至早上四点的闹钟,昏昏欲睡的两小时后勉强起床,为避免打扰同事,独自下楼在大堂的早餐厅里啃食参访资料——阿斯利康。
没有提供任何参考内容,自己盲目搜集信息。将阿斯利康的历史翻了个底朝天,对复杂的药品化学名死记硬背,然后浏览官网了解企业介绍、价值观、医药研发项目及黑科技,再搜寻相关新闻。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译前准备,压力巨大,几乎成为出差日程的常态。即使没有会议资料,仅靠网络搜寻,能够应用的“知识”占比不超过10%,但这10%的命中率,也促使自己尽可能扩大知识面。
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实际上等于平时的知识积累。面对没有资料的情况,专业口译者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发挥出重要作用,使译前准备事半功倍。以阿斯利康的明星药耐信(Nexium)为例,先前翻译其他医学会议的经验,无需专门搜索gastroesophageal reflux, esophagus和NSAID等术语,还能进行基础的联想和发散。唯一需要记忆的是耐信的化学名称(esomeprazole),并了解其历史、争议和副作用。
在抵达阿斯利康研发总部时,大厅天花板上悬挂着Nexium的化学分子式雕塑,接待高管提出猜谜游戏,答案揭晓为Nexium。参观历史长廊,回顾重大研究与药品,发现有些冷门药物已退出历史舞台,采取直接说出英文商品名称并解释功效的策略。
创新讲解时,没有晦涩深奥的术语,译前准备的技巧是提前2分钟找到讲者,直接询问是否会提及专业术语。这一策略命中率高,确保在演讲中保持安心。宜家总部访问轻松许多,讲解员风趣幽默,讲解过程欢乐。宜家作为知名品牌,产品相对非专业,主要依赖常识和平时积累。
丹麦哥本哈根的观光活动,由中文导游带领,个人无需参与。最后附上两张丹麦风景照。专栏“同传把我带到了这儿”,记录了2018年工作中的趣事,有幸访问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希望将这些经历整理并分享。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