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比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4:12:21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精英(英才)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在精英阶段,毛入学率低于15%,高等教育被视为少数人的特权,主要培养学术精英和统治阶层。教育内容高度结构化,教学形式强调师承关系,学生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且辍学率较低。
随着社会的进步,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扩大到15%至50%。高等教育观转变为有资格者的权利,培养范围更广泛,包括技术精英和经济组织领导,为工业社会大众生活做准备。课程模块化,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师承关系减弱,学生多为中学毕业后直接入学,辍学率提高,住校与走读并存。
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高等教育被视为义务。教育内容和课程更加灵活,模块化与非结构化并存,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可能有延迟入学和就业经历,住校与走读更普遍,辍学率进一步上升。院校规模扩大,领导决策更民主,学术标准和入学选拔原则也相应变化,由选拔性向非选拔性转变,学校管理形式和内部管理逐步民主化。
教育机构的特点由统一向多样转变,院校规模不再受限,界限逐渐淡化,大学与社会的融合度增强。总的来说,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旨在提高教育普及率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民主化。
扩展资料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