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为什么中国这么重视文化教育

中国十分重视教育

(一)教育源远流长,成就巨大

1.四五千年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西周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

教学机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师队伍:教师由当时的现职官员或退休官员担任,分工明确,级别分明

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学生入学年龄及学习年限、考查、奖惩、皇帝视学等制度。

3.私学兴起

4.汉代,开创太学。地方政府办学,郡国曰"学",县曰"校",乡曰"庠",聚曰"序"。以儒学经典为教材。选士方法:察举、征辟

5.晋代中央学制分两种,国子学和太学。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新增"九品中正制"

6.唐代学校体系更加完备,"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健全发展了隋代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

7.宋代书院兴起。"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8.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明清科举制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科举制的优缺点。

(二)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礼记 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荀子在《礼论》中进一步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君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亡,必贱师而轻傅"韩愈又在《师说》中具体论述了教师的作用。这些思想影响了社会风气,促成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之所以在封建社会受到空前尊重,正是历代尊师的缘故。

(三)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长期封建社会,无论帝王还是臣民都把读书当作神圣事业,不允许有任何的轻视和亵渎行为。而科举制度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更加刺激了全社会敬学的心态。

二、中国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

古代教育家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即"德智统一观"

(三)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重视启发内心的觉悟,相信主体内在的力量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