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通识教育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20:19:23
——————探索普世智慧后天习得的秘密
人生如梦。面对人生前途的迷茫、分离的痛苦、梦而不得的失落,古人劝我们学会放手。放手,又谈何容易?翻滚在“人生”这个超级复杂的系统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寻求生存智慧,并在世事人情磨砺中,最终成为更为智慧优雅的人?
人间值得。探寻先贤智者站在时间源头的财富和洞见,答案早已赫然呈现。发现知识并构建适合自己的人生资本路线图,日复一日坚持实践。时间会回馈你的热忱、敬畏和野心。
大师中的大师马奇对智慧的检验标准:有效适应环境(我们身处怎样的世界?信任成本高,信息大于物质需求,信息熵无限增长),优雅诠释经验(智慧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模因,我们如何诠释亲身探寻智慧的经验?),今天,我们左手是[通识]右手是[智者],希望揭开[普世智慧可以后天习得]的秘密。
科幻作家郝景芳曾对一群科学家说,做学问与写故事一样,都是在找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就像寻找合适的钥匙来开锁。 学者手持一把把钥匙,但是公众往往不理解锁在哪里,沟通往往以失败告终, 这提醒我们,信息呈现应以读者理解为要旨。而理解源于好奇,读者对锁好奇,才会找来大牛之类的开锁匠示范。
通识是一个人文话题吗?是的。但我们想更多尝试反常识点和有趣度,以及学术气质。希望你能通过这份报告明白,通识是博雅的,但又是很专一的,西蒙用它研究解决人类决策问题,芒格用它终身学以致用于投资。
万物皆有用,但人是一切的尺度。该追求有三年五载十年价值时效的事,还是追求一刻一时的收获利益呢?在更为不确定的今天,追求[长期坚持风险投资和短期小步快跑行乐]灵活组合更为明智。我们希望,你相信普世智慧恒古不变,但凭极少部分高阶模型你便可以大周期立于同龄人上游。我们希望你看清你所身处的世界,古典教育与未来教育正在结合,美德与智慧可以双生。
相信相信的力量,才能真的认知,并做出行动改变。通识是成人成为更好自己的捷径。我想借用马奇诗一般的语言激发你对自我通识教育的兴趣: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渡过怎样的一生
认知能力与行动结果的关系
教育给予人的终级意义
通识教育在西方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又被称之为自由人的教育、博雅教育; 独立战争后,耶鲁大学掀开了近现代通识教育的序幕,强调通才培养。
英国人纽曼认为通识教育即理性教育、绅士教育、贵族教育; 进入20世纪,芝加哥大学掀起了第一次通识教育运动,将通识推向平民化; 二战之后,哈佛大学接过了欧美通识教育的大旗,探讨自由社会中如何用通识教育培养负责任的公民。
目前版本定义很多,究竟什么才是通识的定义?
《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概念的界定:
这个标准有很多,美国历次改革都会出自己的标准。香港、台湾也都有自己的标准。 健全的人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一般认为有自己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对于社会的责任。
下面给出积极心理学的答案,加上onet模型的能力技术分类:
给出教育家最关注的几个方面:
更多相关定义和onet模型的能力技术
2.作为教育内容的通识教育(这里指的是高校进行教育的方式,课程、课外活动等) 美国、中国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数学、计算机科学、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分析、道德思考、科学与技术、体育 设计原则(基础性、综合性、多样化)与三个理论(精义论、均衡论、进化论-黄俊杰《大学通识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具体包括:
2-1. 语言:语言是本科学习的第一要求,精通语言的文字写作和口语表达是学习的基础。其技能的缺乏,将会在教育、社会交往和职业选择方面受到许多限制。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清晰的写作和表达与清晰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考能力。通识对于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过程。
2-2. 数学:数学是人类推理过程的最佳范例。数学不仅可以训练人们严密、清晰的思维能力,更是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其他知识的基本工具。
2-3. 计算机技术:时代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4. 文化与艺术:在哈佛的核心课程计划中,其一直都被列为第一大类。艺术以一定的形式深深地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对于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理培养美学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之外,文化与艺术也是人们了解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创作独特的死亡方式,对于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十分有益。
2-5. 历史与文化: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获得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知识,正确认识宇宙、社会以及我们自身;另一方面,更要学会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6. 社会分析(社会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赖以生活的社会,把握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掌握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扩展视野。
2-7. 道德思考:目的是未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存在,并探索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人们成为富有责任感的人。
2-8. 科学与技术:如今科学技术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科学技术有利于我们理解生活的改变
2-9. 体育
3.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
(#待持续完善)
我们已经了解三位大牛的生平,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跨学科智慧的威力。借助后天研究与习得的思维模型,生活习惯和行动模式成为德行与学识对等的全人,正体现“君子善假于物也”。 除了功利主义的解决问题角度,我们同时也需要反功利主义的”情怀“和”愿景“来使人之所以为人。马奇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人何以成为君子“的鲜活视角。
2003年两位管理学者罗伦斯·普赛克与托马斯·戴文波特制作了一张200位管理大师的排行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然后他们问上榜的大师们一个问题:谁是你心目中的大师?排在第一位的是20 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德鲁克,排在第三位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而排在德鲁克之后,西蒙之前的则是几乎没有公众知名度的詹姆斯·马奇。 马奇在斯坦福担任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被称为「Professor of Everything」。马奇被公认为是过去50年来,在组织决策研究领域最有贡献的学者之一,他在组织、决策和领导力等领域都颇有建树。
马奇在斯坦福大学的退休晚宴上,曾这样说道:“高等教育是远见卓识,不是精打细算;是承诺,不是选择;学生不是顾客,是侍僧;教学不是工作,是圣事;研究不是投资,是见证。” 其剑锋所指,正是源自于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的纯粹理性人假说。在马奇晚年在“领导力”研究领域,深刻批判了纯粹理性选择模式,难以如实描述领导者在生活中的现状。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是美国教育的一个特色,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博雅教育)
西方古典教育的自由教育,来自古希腊“自由人的教育”。自由是针对经济地位而言。自由教育是指相对于奴隶、工匠的“自由人”的教育。其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为其它目的,只为知识本身的知识,探索这种纯理论的、最高贵的知识,有益于智力发展,能使人成为自由人。
其是捍卫古典人文教育的一个宣言。背景为独立战争后,发展需求高,对于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等实用科目越发重视。
该报告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心智,发展他们的潜能。不是教导单一的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不是早就某一行业的专家,而是培养领导群众的通才;不是提供零碎知识的供给,不是职业技术的贩卖,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扩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
针对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对于古典人文主义的质疑,其阐述大学理想。其认为:
大学教育是通过自由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手段:自由教育-即理智训练,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果冻,训练抓住事物本质,辨别是非曲直,构建概念的能力,时期适宜于理解和思考真理。
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可以独立地思考与判断,能够胜任任何职位,掌握任何学科,能够与人和睦相处,成为绅士(具备教养的才智,灵敏的鉴赏力,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卑的风度)。
进入19世纪后,美国开始从英国的神学大学模式,转变为德国的研究、学术自由的大学风气。标志事件是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专业教育。
另一方面,美国大学自由选课之风盛行,代表事件是哈佛大学于1872-1884实行自由选修制。自由选修课带来了学生所学知识杂乱无章,且难以形成共同文化的。
1829年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大学教育。开始的定义为: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重视对于知识的整体有全面、综合的了解。
第一次通识教育的开始是哥伦比亚大学于1917年开设的新生必修课“当代文明”,是一门广泛介绍西方文明的概论课。
赫钦斯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在上任后就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在1935年,发表了著名的《美国高等教育》,阐述了通识教育的观点。
认为教育存在着两种目的的困境,对于纯粹真理的追求和为人们毕生事业做准备。而当时,后一种目的占了主流,职业教育、专才教育。
为了解决困境,他主张通识教育。认为: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化,学生群体的日益增长和多样化。通识教育目的:以“共同教育”奠基一所大学的共同文化,而且奠定社会的共同文化基础,打造文化熔炉。
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和合格公民。
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应具备:有效思考的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关系理解、想象力),清晰沟通的能力,做出适当判断的能力,对于多种价值观的识别选择能力。为专业教育的选择和学习提供丰富的准备。
方式:通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个知识领域的整合的学习。
1970年以后,哈佛开始了通识教育改革。由于苏联卫星发射、大学生要求参与校政、入学人数大量增加带来的质量下降、就业困难等因素,通识教育遭到极大破坏。 哈佛进行了新一代的教育改革, (注:零点计划开始于1967年)
大多数人可以通过教育体系进入到通识课堂,但更多离开校园的成年人,应该像芒格那样通过自我教育完成通识的人生必修课。
抓住通识教育核心变量,并辅以适合的空间,假以时日,做终身学习和刻意练习的准备。
认识影响自我通识教育成效的核心变量,并以习惯大于行动为原则,是成人小白快速上手通识教育的最佳策略。
遍览古今中外的通识教育之后,我们不禁思考,区分通识教育与其他教育模式的主要变量是什么?怎样能够识别和定义通识教育?
马奇在其《经验的疆界》一书中,提出:学习超乎想象得难,会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学习如何设置目标,学习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学习如何做出反馈。
借此模型,结合通识知识特点,我们认为通识教育核心变量是通识的学习价值观,认识到通识的学习价值,确定合理习得绩效,是进入通识的认知关键。
通识全局认知
1.通识本土化定义
2.普通人该掌握的通识模因&思维工具
工具思维
全局认识思维
知行合一思维
具身认知思维
3.通识教育自2000年社会认同激增 (#待持续完善)
后天习得启示
1.习惯大于行动
2.最小通识行动清单
3.通识实践策略
(#待持续完善)
本大作业项目发起人王路西,特别感谢成员Erica, 蒋佩恒,陈晨,王若松, 李仁冲,爱雪
-20181031 创建项目仓库
-20181121 大作业初版
-20210213 第二版修改补充
-20210327 补充后天习得启示部分
上一篇
在日本获得养子签证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