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明知道自己的海军不如英国,为什么不诱敌上岸打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9:56:50
似乎在大多数人印象中,鸦片战争中主要都是海战,比如广州虎门之战,英军舰艇攻破虎门横档一线炮台和大虎山炮台,2400人英军在炮火掩护下,由西北岸登陆,最终攻占城东北各炮台。
事实上,英军在广州没有获得多少利益,一路沿海向北,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之后又进入浙江,攻陷定海,镇海(今属宁波),最后占领宁波。之后又攻打长江门户吴淞,打得两江总督牛鉴向求和,却被拒绝,最终牛鉴逃走,吴淞炮台皆被攻破。
英军军舰进入长江以后,再次攻击镇江,镇江驻防都统海龄听闻吴淞不守、认为汉人通敌,纵兵杀害汉人,最后自食恶果,被英军6600人击败了城外绿营。英军入城后,与1500蒙古旗兵展开巷战,付出37死129伤的代价,干掉了对方600人,海龄也自杀而亡。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们怕得要死,向英军缴纳了50万赎城费才免于被进攻。
1842年5月,英军放弃了宁波,集中兵力北上,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再次到达长江口,以舰艇73艘,陆军1.2万人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直接切断了内陆交通动脉大运河,6900人的英军陆军发起镇江之战,仅仅付出了169人伤亡就攻陷了镇江。
从整个鸦片战争的过程来看,其中的陆战还是比较多的,只是英军的陆战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海军的舰炮轰击下摧毁清军防御攻势,再行进攻,强大的海军舰炮基本瓦解了清军的抵抗意志,清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所以陆战打得也是一塌糊涂。
其二、事实上,以当时的英军的滑膛枪装备而言,并不占据绝对的陆战优势,但滑膛枪装备刺刀,加之英军比较清军绿营训练更加有素,军纪更加严明,而清军的弓弩与滑膛枪相比,操作简便,每分钟能发射三四发,准确率也更高,穿透力也更强,却不是英军对手,这主要是在于战术。
英军作战时,排成两列横队,队列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由散兵组成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
清军作战也排成队列,又由队列组成各种不同的阵式,列阵时,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开放抬枪,再近,则以鸟枪击打。三击不中,继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杀。由于清军的火器制造粗糙,射击精度低,杀伤力也低,对清军的火力覆盖极其有限,此种情形下,清军打仗恨不得排出几十列队伍,而这种阵型,作战效能十分低下。
为了协调冷兵器和火器部队的步调,清军整个阵列只能以缓慢的速度以东,战术机动性相当差,很难运动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的有利位置,而与之相反的是英军队形灵活,往往能够成功地通过迂回等机动动作,对清军薄弱之处快速进行攻击。
最后还有一个很大问题,那就是清军兵力分散。当时清军全国总兵力达到了80万人,在鸦片战争中,先后投入战争的大约有10万人左右,而英军派出的海陆军从最初的7000人,最高时增至2万人而已。
占据兵力优势的清军,却因为海军不如英军,只能在从盛京到广东的7个省,几十个海口都设防,分到每个重镇,驻守部队在4000至1万人,如此分兵,就很难集合优势兵力。而交通不便,调兵速度缓慢,更是加重了清军的劣势。英军凭借舰艇可以快速沿海入江,切断内陆运输动脉,使得中英多次战役中,中方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比如1841你那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后,道光帝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等该部风尘仆仆,历经两千余里赶赴前线,英军已经在宁波休整半年之久,以逸待劳,清军怎么能不输呢?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