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什么意思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意思是:在人世间并没有真正的好味道,因为所有的美好都是从艰难的生活中繁衍出来的。

这是苏轼《和陶西田获早稻》当中的两句诗,原诗如下:

蓬头三獠奴,谁谓愿且端。

晨兴洒扫罢,饱食不自安。

愿治此圃畦,少资主游观。

昼功不自觉,夜气乃潜还。

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早知农圃乐,岂有非意干。

尚恨不持锄,未免騂我颜。

此心苟未降,何适不间关。

休去复歇去,菜食何所叹。

写作背景:

苏轼于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贬谪惠州,是年59岁,居三年,于圣沼四年(1097年)五月又贬儋州(海南),是年52岁,又居2年多直至元符三年遇赦,度铃北归。苏轼在惠州、儋州这六年晚景中,生活最艰苦,遭遇最凄惨。“瘴疠所侵,蛮蜒所侮”,“食饮不具,药石无有”,贫病交加。但苏轼“胸中泊然,无所芥蒂,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食竽饮水,著书以为乐”。这六年间,除写其他诗文外,还断断续续的写下了120余首“和陶诗”,这是苏轼写了800首和诗中追和最多的诗作,足见苏轼晚年对陶渊明的崇拜和仿效。其弟苏辙也曾指出“公诗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

赏析:

1,直接表达对陶渊明归隐后田园闲适生活的向往羡慕。

当欢有余乐,在戚也颓然。渊明得此理,安处故有年。嗟我与先生,所赋良奇偏。人间少宜适,惟有归耘田。我昔堕轩冕,毫厘真布廛。困来摸重烟,优愧自不眠。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宁当出怨诗,惨惨如孤烟。但恨早不悟,犹推渊明贤。

2,抒发个人对贫困生活的苦闷和旷达、超脱的矛盾思想感情。

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挫折,面对混浊的世间,壮志难酬,但苏轼有一点与陶渊明不同,就是终生在仕,不辞官、不归隐,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现出热爱和执着的追求。这种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当然常常迫使苏轼心中苦闷困惑。因此,旷达、超脱、乐天安命,便成为苏轼解决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摆脱精神苦闷的良药。这就使苏轼的“和陶诗”常常表现一种豁达大度、随缘而足的思想。

3,记述诗人参加劳动生活的感受和与劳动人民的友好往来。

苏轼在朝虽未得到重用,未能施展抱负,但在任地方官时,都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为当地人民做了些实事,所以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同黎民百姓保持着友好的往来。即使流落海南,个人生活已极度艰苦,可仍然关注着黎族同胞的生活。

4,表现诗人对亲友的深厚情谊。

  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抒写对亲友的真挚感情的题材,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在他的一百余首的“和陶诗”中,这一题材亦占相当比重,并洋溢着深厚的人情味。

  苏轼、苏辙两兄弟,他们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患难时相互勉励,在创作上相互切磋,在思想上相互影响,可以称得上至亲至爱的手足情。苏轼一曲流传千古的“中秋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因怀念弟弟子由而引发的。在“和陶诗”中亦有《和停云》、《和止酒》等篇写到他们兄弟俩的情谊的。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