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观察的方法评价课堂教学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7:11:59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从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的角度如何评价一节课?
一、评价教师的教
1. 评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达成
-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考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对学情的了解,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应用可以检测学生学习行为的动词来阐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描述应落实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适切,以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难易适当,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
2. 评教学思想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
-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应以适合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把教学的重点从单一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 应传承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扬弃被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接受式学习。
3. 评教师的教学思路
- 教学思路应清晰、科学有序,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层次分明,详略有当。
- 教学思路应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教学思路应具有独创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 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 教学设计应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5. 评教师的基本素养
- 教态应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 语言表达应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
- 媒体运用应熟练,能有机整合多种媒体。
6. 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 教学方法应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灵活运用,富有艺术性。
- 应关注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7. 评教学的内容
- 教学内容应正确,无知识性或思想性错误。
- 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
二、评价学生的学
- 应确立以学论教的观念,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 教师的教应有针对性,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实施教学活动。
- 学生的学应有实效性,情感、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应得到提高与发展。
三、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课堂教学应有效落实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体现教学与教育的有机整合。
-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应重视生成,给学生生成的权利,留有生成的空间。
- 接受与探究的关系:课堂教学应接受与探究兼顾。
- 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课堂教学应注重团队合作等素养的培养。
- 细节与整体的关系:课堂教学应关注细节的科学性、艺术性,同时不能忽视整体。
课堂观察的方法有哪些?
1. 按对观察对象和情景是否严格控制分类:
- 自然观察:不对课堂施加控制而进行的观察。
- 实验观察:设计具有特殊要求的课堂情景,并严格控制观察测量对象的课堂观察。
2. 按观察者是否借助观察设备分类:
- 直接观察:现场感知的课堂观察。
- 间接观察:借助录音、录像等设施观察。
3. 按观察者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类:
- 参与观察: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组织的活动,通过与被观察者的互动深入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和文化特征。
- 非参与观察:观察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置身于课堂之外。
如何运用课堂观察法评价教学活动?
课堂观察是由观察员组成观察小组,每个观察员按不同的分工,通过使用课前准备的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的提问、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课堂的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的一种新型的学科评价体系。课堂观察是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么样。
如果你来观察一节课,你如何来设计课堂教学观察的指标体系?
首先统计班级人数。如果有任务,就可以记录完成人数,有疑问人数,等等。
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观察?
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中学,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观察?
1. 课堂观察的步骤与基本要求
- 课堂观察是有目的的研究活动,观察者只有清楚观察的目的,才能收集到更确切有效的资料,确保观察的有效性。
- 课堂观察前,首先要明确本次课堂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目标,其次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然后确立恰当的观察视角和观察工具,做好观察的准备工作。
- 课堂观察常用的主要工具有定量观察量表、定性观察分析提纲、摄像机等。
2. 课堂观察的内容及方法
- 教材的利用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运用与整合、挖掘与拓展、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
- 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问题设计的科学性、提问的有效性、讨论的价值性、生成问题处理的艺术性及即时性评价等。
- 教法的选择使用与学法的指导:教师教法选择的合理性、使用的有效性及学法指导的科学性等。
- 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以及获取知识方法的途径等。
- 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规范与习惯、反思与评价、能力与发展及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等。
上一篇
班级书香校园活动方案
下一篇
如何做到不带评价的观察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