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自尊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3:39:25
现在的中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有时候会把父母老师的批评当作一种侮辱,这是正常的,但这也是错误的。这是自我的体现。
自尊即自我尊重。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自尊也不是自我过多的保护,要有好的心态。
首先自己要爱自己,自己尊重自己;且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但并不代表他人在现实中对相应主体的敬重。
所以如果别人侮辱你,你也不要跟他来硬的,这样不过说明你没有深度罢了,用实力说话,做人能屈能伸,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不是杀人,而是你证明给他看。
(1)自尊始于知耻,有了羞耻心,人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
(2)有了羞耻心,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难为情;
(3)有了羞耻心,我们做错了事会感到惭愧;
(4)有了羞耻心,我们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
做人要自尊知耻,要自尊但不要虚荣。
自尊心的培养
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 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支点指自己突出的优胜和长处);二 要有正确的方向(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得自尊上升为集体,国家得自尊);总之,我们一定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一言一行都要考虑祖国的利益,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民族自尊。
把握好自尊的弹性
心理学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为人处事若毫无自尊,脸皮太厚,不行;反过来,自尊过盛,脸皮太薄,也不好。正确的原则是: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其一,从思想上,认清自尊的需要和交际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过于自尊的人,总是把自尊看得很重。其实,不要光想着自己的面子,还要看到比这更重要的东西,另外,还应坚持把实现交际的宗旨看得高于自尊,让自尊服从交际的需要。
其二,交际过程中,要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自尊的弹性,追求最佳效果。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
1.当你受到冷遇时。这时你不妨多想一想你的使命、职责,为了完成任务,迅速加大自尊的承受力度。
2.当你被否定时。这时,你进行辩解、反驳,甚至是争吵,倒不如接受这个事实,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3.当你受到批评时。此时,对于批评要能够正确理解,应采取虚心的态度,这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改变他人的看法,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脸皮不妨稍厚一点,这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要把握适当的度。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