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对武术育人价值的看法

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证明,武术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对身体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习武以德为先"的理念,体现了武术练习历来对武德教育的重视。尚武和崇德是武术练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仪、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内容丰富、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独特体育文化形态,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受年龄、性别、季节、场地、器材的限制,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经常练习武术能收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不仅能健身,还能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武术可以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使练习者在坚持不懈的练习过程中体会到自强不息的精神。

"武德"一词最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提出了"武有七德"的理念,虽然这里讲的是诸侯用兵的道德要求,但与武林的"武德"仍有渊源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武德理论的形成时期,深受儒家等伦理思想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武德理论的中心。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深地渗透在武术的道德观念之中。"学拳以德行为先"的理念反映了这样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内涵也逐渐变化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不断相适应、相融合而发展。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等作为武德的标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发扬了武德光辉的一面,造就了历史上无数反抗暴君或入侵者的英雄人物和侠客义士。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