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如何拟定采访提纲

对于非虚构而言,采访是其全部的手艺,或者至少是其一半以上的手艺。

那么如何拟定采访提纲,以便在进行现场采访之前做好前期准备,以便充分利用宝贵的现场采访机会或者时间呢?

一、尽可能地了解采访对象

我看到有些资深人士分享说,在拟定采访提纲之前,要扫遍各种公开信息,比如说看完所有或者前100页百度介绍。要提前做好功课,以便把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核查清楚,避免询问一些常识性的或者过于基础性的问题,体现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敬畏之心,也体现自己的专业性和敬业精神。

二、要消化、内化为系统性的采访提纲

阅读和整理纷繁复杂的背景资料,消化它,使之内化为系统性的采访提纲。对采访对象和所要采访的事件(主题)了解得越多、理解得越深,设计得问题就越有针对性。

拟定提纲时,要避免漫无目的地提出问题,要设计出希望知道的、应该知道而没有知道的问题。比如说设计填空题,以便在有限时间里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

三、如何将采访提纲排序

第一个原则:第一个问题要简单平和,切口要小,要体现先易后难,体现先入情、再入理。

让采访对象先放松下来,先入情,才能产生共情、互信和共识。共识之后,才有讨论出深度内容的基础。

当然,采访如何切入,也需要视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来具体确定。比如说,对方性格比较随和,可以寒暄、拉家常,渐渐进入主题,再过渡到激烈、尖锐的问题。

第二个原则: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或者事件的重要性递减顺序

切入主题之后,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来设计采访提纲,这样的好处是比较容易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可以按照事件的重要性递减顺序的原则来安排采访提纲。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突发情况采访中断,保证第一时间获得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

四、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

采用开放式问题来引出采访对象的观点,打开对方的思路,比如说:你怎么看待...

采用闭合式问题,不断地明确、细化相关观点和细节。所谓闭合式问题,就是“是”或者“不是”地选择性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交叉使用,避免一成不变。

五、如何提供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一般需要提前提供给采访对象,以便对方做一定的准备,至少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保持现场采访时的自信状态。

一般采访人会让自己的采访对象在拿到提纲时,就能够看出你的采访重点和意图。但是最好是做一些留白:

5.1 以便现场采访的时候可以制造惊喜

5.2 必要的时候可以问一些采访提纲之外的问题,提高采访对象的紧张感和互动活力。

5.3 作为加分项,把最刺激、最有可能激怒采访对象的问题放在最后。即使对方不回答、甚至把你赶出门,前面已经采访到的内容,足以完成作品。万一对方回答了,那就是意外的收获了。

六、采访问题的层次

历史的维度:要以历史的厚重感探讨现实的难点热点

认识的维度:要有大局意识,眼界要宽,站位要高

民生的维度:要以人为本,不能目中无人

问题的深度: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

七、要简洁明了、不必事无巨细

采访提纲切记列很多复杂的、详细的问题,以免把采访对象吓到。一旦对方感觉回答有难度,可能产生畏难情绪而拒绝采访。

采访提纲可以分为两份,一份简明扼要的提供给采访对象,一份详尽的自己用。核心问题要控制在10个以内。给自己看的采访提纲,问题之间要留一些空行,以便随时对问题惊喜补充和标注。

八、采访的互动性和灵活性

采访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相互探讨性的互动。要不断深入,碰撞出火花。 在采访人获得写作素材的同时,让采访对象也有所收获。

采访提纲不必包罗万象,不要尝试去包含全部问题,也不必拘泥于提前准备的提纲。采访现场是变化的、流动的,采访过程中会有很多信息的延伸,需要灵活应对,及时、敏锐地捕捉疑点或者关键点加以追问。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