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好文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2:30:06
质量成本的定义与构成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损失。这一概念由美国质量专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旨在帮助高层管理者理解质量问题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对企业经济效益潜力的认识加深,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变得尤为重要。
质量成本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 预防成本:在结果产生之前为达到质量要求而进行的活动成本,包括质量管理活动费、质量改进措施费、教育培训费、新产品评审费、质量情报费以及工序控制费。
2. 鉴定成本: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所需的各项费用,包括测试活动产生的部门行政费、材料工序成品检验费、检测设备维修费等。
3. 内部损失(故障)成本: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如废次品损失、返修费用、停工损失和复检费等。
4. 外部损失(故障)成本: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费用。
质量成本的管控策略
有效的质量成本管控策略至关重要。初期的质量成本管理注重增加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以减少内部及外部故障损失。然而,在未普遍推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初期,企业忽视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导致不合格品率高,直接产生大量内外部损失费用。为减少损失性费用,企业加强检验剔除不合格品,但此举导致鉴定成本增加,为了限制总成本不得不减少预防费用,结果适得其反,不合格品率反而上升,陷入恶性循环。
在传统质量观念下的成本管理策略中,当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较低时,质量成本主要体现为故障成本;随着预防和鉴定费用的投入,产品质量逐渐提高,损失性费用快速下降,当产品合格率达到某一质量水平点(Q点)时,损失性费用和控制性费用处于同等水平。在Q点或其临近区域,质量成本达到最低,成为最适宜的质量成本点。当产品质量继续提高时,控制性费用投入需求增加,导致质量成本上升。当产品质量达到100%时,损失性费用下降到零,控制性成本增幅达到顶点,此时的质量成本就是最优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优化策略分为三个区域:
1. 改进区:内外部损失成本占总成本的70%,预防成本不足10%。重点应放在加强质量预防措施,提高质量水平,降低内外部损失成本。
2. 适宜区:内外损失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预防成本达到10%。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是维持或控制现有的质量水平,使总成本处于最低点Q附近。
3. 完美区:鉴定成本成为主要因素。重点在于分析标准,降低过严的部分,减少检验程序,提高检验效率,使质量总成本趋于最低点Q。
多重随机标签